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试探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作者:苏 红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功力,使自己的语言成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学到东西,并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课堂语言,强化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语言表达问题
       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由于太随意、太散乱,让学生费解,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有三忌:
       1、忌东拉西扯,游离主旨
       有的教师上课主次不分,不分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就说到哪,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游离教学主旨。学生很难学到什么。
       2、忌信口而讲,针对性差
       若教师在上课前不认真备课,不充分熟悉教材,不推敲教学语言,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有可能信口而讲。从而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语言针对性不强。老师自以为讲明白了,可学生却如在雾中。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3、忌支离破碎,有口头禅
       有的教师喜欢说口头禅,完整的意思由于加进了口头禅,使话语显得支离破碎,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全句话的理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一个教师在讲《背影》时这样说道:“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一个父亲,是吧,一个父亲送儿子到火车站,是吧,父亲爬月台是吧,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是吧。通过儿子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吧,写出了一段感人的父爱,是吧。”
       这个教师的口头禅“是吧”,本来一个简单的意思,在他嘴里变得啰啰嗦嗦,“是吧”就占了一半,这样的教学语言叫学生如何能明白你到底说了什么呢?
       二、教师要上一堂好课,必须重视自己的课堂语言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细敲课堂导入语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难以进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只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能够使用良好的课堂开场白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2、根据授课内容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课堂提问语
       “思维从问题开始”,提问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和必备技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句话点明了疑问在发明和知识探索中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科学设置课堂提问语,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取得教学的成功呢?
       2.1设置悬念的方式提问
       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比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根据新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常常处于分散松弛状态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悬念问答法,进行提问。运用这种提问方式,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知识产生探究的念头,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反答为问,让学生自行求解的方式提问
       这种方法始于两千年前的孔子。孔子说:有人向我提出问题时,我不做任何正面的答复,只是指出问题的正反两面,让发问者多动脑筋,自己作出结论。利用这种方法,能启发学生多作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其视角往往与老师不同。当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疑问时,老师不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反答为问,将问题再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辨析,最终求出正确答案。这种让学生自行求解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中产生碰撞,相互唤醒和激活。这种提问方式较好地实践了叶圣陶先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的教育思想。
       2.3运用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的提问方式。提问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寻找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老师提问时,只有给学生一个尽量大的发挥空间,学生才能在回答时有创造的天地。开放式提问,有助于消除传统式提问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弊端,可以推动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放飞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产生丰富多样的新奇想法,并积极主动地表达出来。
       如在《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狼说完就扑向小羊。”讲到这句话时,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有一位梁姓老师则这样问道:“小羊就甘心让恶狼吃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求的兴趣非常浓厚,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转身一闪,笨狼就掉进了河里。”有的说:“小羊退到崖边,狼一扑,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在学生的想象里,小羊不再是一个可怜的弱者,而变得聪明勇敢起来。
       根据课文的结尾没有明确揭示事件的结局这一实际,梁老师就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设计开放性课堂提问语,放飞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使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再创造。这样的课堂提问,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突破了狼吃小羊的传统思维定势,引燃了他们创新智慧的火花,让课文有了丰富多彩的结局。
       2.4运用比较式提问
       所谓比较式提问,是指一种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别推出正确的结论为目的的提问方式。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定向思维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根据问题发散,再根据比较定向集中,最终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3、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态。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其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大凡著名特级教师,在结课时都不是草草收场,不是“课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结束语,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后,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文章)写得美,读的也美。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到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学生的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像于老师这样的结束语,用期待的话语,以读促写,既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又使学生因下课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课堂语言在开启学生思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因此,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提高思想和思维素质,丰富知识储备,加强语言锻炼,以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照旭,《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三忌》.《演讲与口才》2006年4月
       2、杨永彬,《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开场白》.《演讲与口才》2007年7月
       3、马际娥,《让提问语——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演讲与口才》2005年8月
       4、朱跃生,《名师余音绕梁的课堂结束语》.《演讲与口才》2006年8月
       5、顾敏,《让教学语言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演讲与口才》2006年2月
       苏红,河南开封人民警察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