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教育与成长
作者:歧 鑫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约翰·杜威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任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论述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主要著作有《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哲学的改造》等。被誉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他一生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杜威大学毕业,先任教于乡村学校,担任中学课程。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了两年研究生,随后在芝加哥等大学工作。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他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在四岁至十三岁的儿童中,考察和研究教育问题,积极实验崭新的教学思想,主张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采用活动课程和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他以实验的情况与结果,撰写了《一个教育学的实验》、《我的教育信条》等论文,出版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重要著作,反映了他的教育观点与理论体系。1916 年出版了他的教育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视为与柏拉图《理想图》和卢梭《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他提出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认为“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他强调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教育即是生活”的观点。儿童的本能生长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而且生活就是儿童生长的社会性表现,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不是单纯依靠既有的科学知识的课程教学,或者教学只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儿童接受教育中的需求和兴趣,脱离儿童个人的生活和经验。要求教育与学生经历生活溶合为一,强调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和创造,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突出“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和“活动能力”,通过“内在”的、直接的学生活动,真正发展儿童的“思想”和“智慧”。
       杜威明确地说:“生活即是发展;发展、成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他提出“学校即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出:“当学习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的意义。他试图通过教育改良社会的社会学思想。为此,他在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前苏联进行教育考察和讲学。在五四运动的前夕,杜威来到中国访问讲学,与孙中山和教育人士见面会谈,风尘仆仆奔赴北京、上海、天津和山西、山东、江苏等省,历时两年,作了200多次讲演,有很大反响。
       陶行知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师承杜威,吸取他的老师学说和理论,在长期农村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加以改造,形成了他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现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向。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杜威“生活即是教育”理论,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在“求知”过程中注重儿童“成长”问题,以求得他们的“全面发展”。
       王韶华在《文学形态论》中认为,二十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经验、生长、生活”的课程理论,指出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和方法。强调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要与个体经验联系,逐步深入到更广泛更“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生长”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标。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维能力的 “生长”,而且注重他们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的“生长”。“生活”,指有教育意义的日常生活,或日常问题的解决,并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育。所以说,语文的本质,就在于以“语言和意义”的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是人们的生命活动的方式,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行走”、建设“语言和意义的世界”。
       歧鑫,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