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作者:龙莲明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新版教材中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重点提出来,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可见,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以及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极其丰富的美只有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受和领略得到,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才能欣赏到文学的妙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美的享受。
       一、领略令人神往的自然美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描绘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名山大川,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虫鱼兽等自然美比比皆是。原始森林的神秘美,戈壁沙漠的壮阔美,高山峡谷的奇异美,长江黄河的奔腾美等;金色的麦浪,绿色的茶山,蓝色的海洋,白色的雪原等美得令人陶醉;北京故宫的雄壮之美,苏州园林的精巧之美,云南石林的怪异之美,湘西吊脚楼的古朴之美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令读者遐思和向往。
       以朱自清的散文为例,《绿》、《春》、《荷塘月色》等,文中那明艳醉人的绿,姹紫嫣红的花,神秘朦胧的月……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都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自然美的境界,鉴赏和感受自然美,产生身在自然中的美感。再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北国雪景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展现在眼前的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壮阔景象。还有那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成艳丽的美景。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词的意境,从直觉而到情感升华,就能诱发学生的真情,使他们产生对祖国的爱,对自然的爱,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妙神韵,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并从这种享受中升腾起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欣赏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美
       在课文中,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他们或以高尚的品质感动人,或以完美的人格打动人,或以美好的心灵净化人,或以顽强的意志折服人,或以纯洁的爱心感染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品德正需要陶冶和塑造。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美好的偶像,可以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例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守忠贞,刚正不阿的品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襟;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闻一多拍案而起,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这些人物的情操美感人肺腑,惊天动地,流芳千古,传颂万年。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分析引导,文中人物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刚烈、正直等的民族气节和伟大人格,就能使学生受到感染,经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点燃起他们心中美丽的火花,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的美好情操。
       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这篇文章是胡适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胡适写到母亲对自己“教之严”、“爱之慈”。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她是一位心地清明、是非分明、情感丰富的女性,也是一位忍辱负重、仁爱宽厚的女性,这种隐忍和善良,能惊天地,泣鬼神。母亲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等优秀品格,以身示范对自己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使其受益终生,从而使自己也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胡适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是母亲这一形象的美,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学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促使他们去反思,去重新审视父母对自己的爱,明白父母的唠叨就是爱,父母默默的注视就是爱,从而产生共鸣,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感悟震撼人心的人性美
       所谓“人性”,《说文解字》中说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凝结着生命的血脉。它把人类与生命中最纯最真的一面,齐齐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传承生命的韶华。从而将情与真的至爱,齐齐诠释进一切的岁月流芳里,让人细细品味!人性美是人内心情感真实的流露,展现着人的内在美。“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人都有向善、扬善之心。不管何时何地,正是这种人性之美支撑着我们华夏文明的大厦,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美德,是我们精神的支柱,也是世界各民族的瑰宝。而这种人性美在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让课堂闪耀着人性之美的光芒。
       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读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四、感知文章严谨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好的结构,能带领读者踏雪寻踪,快速踩准文章的节拍,理清行文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充分体味文章的美感,享受阅读的快乐。教材中精选出来的文章,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各个局部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搭配匀称,层次、段落既长短适度,又错落有致,曲折中有变化,“波澜开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文章的结构既具布局匀称、和谐自然之美,又有曲折变化、错落有致之美,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结构的巧妙。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除了在内容上抒写了思念家国、企盼祖国统一这一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外,还得力于它的结构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它的统一美,就是结构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它的变化之美在于,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4节,每节4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语文课堂中的美实在太多,在此难以言尽。如教师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让学生体味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体味美;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体味美;揣摩字词句,引导学生体味美;作文指导讲评,启发学生思考美;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和谐美,流程的节奏美,传授的语言美,板书的简明美,以及文章中包含的音乐美、绘画美……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将成为美的乐园。
       总之,教材中任何一篇文章都充满了美感,我们一定要做到美文美教。不管是文章的内容,还是文章的结构;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不管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有可鉴赏的美点。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章中的美,那么,任何一堂语文课都是一次美的旅行,师生都会乐而忘返,身心愉悦,得到美的享受。
       龙莲明,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