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浅探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
作者:李畅升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在此,笔者只能着重谈谈广东省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保护问题。
       一、名人村落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
       广东各地的村落民居是研究广东建筑文化的丰富资源。如粤东以围龙屋为代表的客家民居,潮汕平原的潮洲民居,珠三角的水乡民居,都是中国建筑史上很有特色的民居。但同样具有水乡特色的长江三角洲的绍兴、周庄等地的江南民居与珠三角的民居就有很大差别。这些村落民居一如四合院之于北京市民,窑洞之于陕北老乡。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有不少已被国家或国际文物组织列为保护对象,然而,广东各地许多有价值的古老村落,由于当地文物保管部门的保护措施不力,正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据报道,南海盐步镇颜边村,至今仍保留着一处基本上没有修缮过的古建筑群。这个古建筑群大约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可是,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发现它的文物价值,将它列为文物保护对象。这些古建筑群,十多年前有一万多平方米,现在只有四千多平方米,其完整的建筑风貌遭到极大的破坏,一些有识之士,为之深感痛心[1]。
       在粤东的客家民居,也有不少是明、清代的建筑,那些地方由于相对封闭,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古代村落民居建筑群的完整性比珠三角地区还要好。那些民居不少也还处在自然状态,经历着风雨的侵蚀,岁月的磨损。如果现在我们不抓紧时机及时保护,若干年或若干十年之后,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极可能悔之晚矣。在近代一百多年来,广东涌现出许多伟大、杰出的人物,这些杰出人物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即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的故居、旧居,也是十分有特色,有文物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产,但是目前大多数没有很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被文学研究界誉为中国十大杰出诗人,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黄遵宪,他在梅州的故居“人境庐”,一些海外的来访者,对“人境庐”的破落面貌,感到不可思议。“人境庐”收藏的黄遵宪的手稿、书信、藏书等各种文物,不翼而飞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说明,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刻不容缓。除了黄遵宪以外,这块土地上还诞生孕育过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丘逢甲,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叶剑英,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艺术大师林风眠,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诗人、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李金发,创造社的元老,著名小说家张资平,新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黄药眠教授等重要的历史人物、文化名流。以上名人故居,除叶剑英的故居保护完好,修建了“叶剑英纪念馆”之外,其余的都不堪了了。很多海外游客,不远万里从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国、法国等世界各地和祖国各地专程到梅州造访名人旧居,可是留给他们的是一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无奈和感慨。佛山康有为的故居,可供游客参观的地方只有两个房间,一个厅及其附属建筑,共计81平方米,有关康有为生平的资料、图片也不多。这种现状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亦很不相称。
       历史名人的故居旧屋,既是我们凭吊先贤伟业,激励后人成人成才和启蒙教育的基地,也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实物和具体对象,大多数历史名人的故居、旧居,在选址、建筑布局、设计、施工及室内装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和很高的文物价值,是研究地方建筑文化的真实材料,值得好好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地方戏剧、音乐文化的保护
       广东的三大方言区,都有颇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如潮州、汕头的潮剧,珠三角的粤剧,梅州的汉剧、山歌剧、采茶剧等等。那些地方剧种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以及音乐、词曲、唱腔、服饰、表演程式和角色的安排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颇有研究和欣赏、娱乐的价值。在音乐艺术领域,客家地区的客家山歌,汉调音乐,珠三角的八音、木鱼书、民间说唱,潮州的锣鼓等等,都是广东各地特有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能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种物化形态。这些艺术形式,表演性、观赏性都很强,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体现着广东特有的地方文化的内容。但是,目前除了一部分年岁较高者和专业人员,一般年轻人对此大都缺乏兴趣,更谈不上理解和尊重了。艺术样式的题材和表现内容没能与时俱进,理论研究滞后,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缺乏创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导致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形式日渐式微,日渐淡出。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
       广东各地的民间工艺美术十分丰富,十分发达,特色各异,形式多样。潮州的抽纱、刺绣,佛山的陶艺、木雕、秋色、剪纸等等,都是广东历史悠久,很具影响力的民间工艺美术,曾经风行一时,影响至东南亚以至欧洲各国。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得知,佛山的木雕、陶艺、剪纸都还出现过许多著名的行家里手,民间工艺美术领域的专家、大家,有的甚至还成为一代宗师,有些民间工艺还出现众多不同的流派,一些民间工艺作坊世代相传,历经几百年兴盛不衰,他们的作品经广州、香港出口至东南亚等国家,很受外国朋友的欢迎,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入。可是,时过境迁,这些民间工艺,如今已是后继乏人,大多濒临失传。
       基于以上考察,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保护的建议。
       一、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清理,开展申报、核实、定级等工作,根据具体实际的情况实施保护、开发和利用。在这方面,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胆识和勇气,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扫除阻力,打破一切陈规和历史定见。不能否认,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领导的观念中,仍然可能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譬如梅县的张资平,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先河者,他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在国内,早已出了不少关于他的研究著作,他的作品被翻印的就更多了。
       二、做好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都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发展经济和物质现代化的建设,在文化建设上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更多的是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建设文化大省,保护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需要人文精神作支撑,需要对文化事业怀抱一种热情,从长计议,放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把文化公益事业办好。
       三、培养一支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丰富的文化管理和文化研究的队伍。现在一些基层文化单位普遍缺乏文化研究和文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是有关主管部门对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在地方基层文化部门,有不少岗位为一些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占据着,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常常又不能发挥作用;二是部分从事本行业本部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文化关怀的热情不够,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难耐寂寞与清贫,到文化部门之外去寻求更加实惠的发展空间了。所以,有关的地方政府还需要下大力气引进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支有文化抱负、对文化事业有一份执着追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有的甚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看出成效。所以,在文化领域中某些项目的建设和投资,如对文化遗产的整理,就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一项工作,有的还可能是没有回报的投资,这些都需要政府抛弃功利实用的思想,给予大力扶持。对有投资回报的文化资源要舍得花大本钱,增加配套设施,进行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一条龙的综合开发。形成高效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注释:
       [1]《历史遗忘的角落》《佛山晚报》2003年4月17日。
       李畅升,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