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文学]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刍议
作者:李 玉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哈姆雷特》悲剧被认为是“性格悲剧”,他在遭受父死母嫁的一系列打击后,哈姆雷特陷入忧郁之中,残酷的现实让哈姆雷特认识到“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鬼魂的出现揭露了哈姆雷特其父被害的骇人听闻的秘密,但复仇并不是全剧的中心任务。“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这就决定了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他认为自己的任务不仅是给父亲报仇,而且要消灭笼罩着生活的罪恶,恢复正义。“丹麦是一所牢狱”,年轻的丹麦王子要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担负起重振乾坤的重任,但是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重任的,这也导致了哈姆雷特最终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延宕、犹豫、复仇计划的拖延,常被人认为是薄弱的意志和性格的典型表现。也因犹豫、优柔寡断而最终导致二个家族的全部毁灭。伟大的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哈姆雷特本性是坚强的,他那辛辣的讽刺,刹那间的愤怒,他和母亲谈话时的狂暴的语言,他对叔父的傲慢、鄙视和毫不隐讳的憎恨——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精力和博大的心灵。”软弱不是哈姆雷特的本性,而是他的情绪。如果单纯认为哈姆雷特的悲剧是由于他的软弱、犹豫造成,那哈姆雷特又如何能留下经久不衰的丹麦王子形象?
       《哈姆雷特》是通过哈姆雷特的思想、矛盾来完成他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仅就复仇者而言,哈姆雷特完全可以逾越在他周围宫廷政治权力的明争暗斗,他具有“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等卓越的素质。这一切足以使他勇往直前地实行他的复仇大计。可他却一再犹豫、彷徨最终走进敌人给他设下的圈套,最终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完成复仇大计。
       哈姆雷特的悲剧远非性格能够充足解释,作品中一再揭示的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深刻怀疑与思考。哈姆雷特是个思想者,而不是行动者,而他所思的便是人文主义者所苦苦思索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父亲被害的秘密被揭露之后并没有使哈姆雷特的心里充满唯一的立即实施复仇的情感,他陷入了更深的忧郁、思索,从心里唤起了生和死的问题,转向认识自己的个性。“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他对人类产生了怀疑,人世间的一切在他心目中都是那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而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沮丧,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激烈斗争中去。“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别林斯基说:“哈姆雷特的伟大和他的力量就存在于他的软弱之中,因为一个心灵坚强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站起的软弱无能的人要高些”。在《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也是一个复仇者,但他行动不加思索,变成克劳蒂斯反对哈姆雷特的卑鄙的阴谋工具。哈姆雷特一再思索、一再延宕,是要用他敏锐的头脑,冷静地思考,以便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但这使他了解到生活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也就是他犹豫苦恼的探求生活的意义,探求争取正义的途径的期间,才体现出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
       哈姆雷特最终克服了犹豫延宕,“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即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完成了复仇的责任,而哈姆雷特的葬礼却是寓意深刻的,人们用军礼殡葬了这位王子,让我们认识到哈姆雷特事实上是一位战士,是一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战士。
       莎士比亚塑造了这样一位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的非凡的主人公形象,也留给后人对哈姆雷特的无数争议、评论,也正因如此,更加体现了哈姆雷特在世人心中经久不衰的人格魅力。
       李玉,女,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