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的写作艺术
作者:薛丽君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以下简称《巴》)是一本教人理财的书,在投资理财类书籍中有“圣经”之誉。
       作者乔治·塞缪尔·克拉森(George Samuel Clason)于1874年11月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路易斯安娜市,他曾创办克拉森地图公司,出版了美国及加拿大第一本公路图册。1926年,他出版了一系列以古巴比伦为背景、用寓言体方式讲述的关于节俭和成功理财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在银行业及保险业发行量极大,后被集结在《巴》一书中出版面世,至今已再版二十余次。八十多年来,这本书风靡全球,成千上万的人因阅读此书而走上致富之路,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观。2005年,由比尔李翻译的中文版正式在中国大陆出版。
       “人,怎样才能走向富裕?”,或者,说得更直白些:“人,怎样才能发财?”
       这是一个人人感兴趣的大众话题,却又是一个讨论起来极其吃力的抽象问题,一不留神会造成论说者口干舌燥,而听讲者呵欠连连的扫兴局面。
       乔治·克拉森挑战的正是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但他成功了!在他的《巴》一书中,一个又一个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使人手不释卷、兴味盎然,恍若是在读《一千零一夜》;而书中一个又一个精妙的比喻句使人虽释卷却难释怀,回味良久后蓦然醒悟,又似乎是在读希伯来人的《旧约·箴言》或17世纪西班牙人的《智慧书》……这一切皆缘自乔治·克拉森的聪明与机智:他找到了说理的好方法——打比方。正是借助于比喻(就是打比方)这一思维的杠杆,他轻松地撬动了让人为难的抽象话题。
       在《巴》一书中,乔治·克拉森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比喻:一是寓言故事;一是修辞性手段。
       寓言从本质上讲就是比喻。
       叔本华说“只要比喻是把某一未知的关系引到某一已知的关系,那比喻就是很有价值的。甚至那些详尽并因此变成寓言的比喻,也只是把事物的某种关系以最简单、最明晰、最容易为人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韦昌启译)
       “能不能借钱给朋友?”
       这是一个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让人头疼的问题。当朋友向你借贷时,其实就意味着你们之间将由原本单一的友情关系演变为“友情+借贷”的双重关系,新局面的出现会导致何种后果?《巴》一书中,作者借钱庄老板马松之口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公牛哀叹自己每天拉犁耕田的苦命,请好朋友驴子帮自己想办法。驴子很同情它,就给它出了个装病以逃避劳动的主意!第二天,公牛依计而行,果然有效,他不仅可以休息一天,还可以享用上好的青草。但,任谁也没想到的是,主人发话了:耕田的事是一天也不能停下的,既然公牛有病不能去,就让驴子去吧!于是,驴子整整干了一天本应公牛干的活,累得精疲力竭,苦不堪言……
       故事中的驴子俨然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出借金钱给朋友却不料由此替朋友背上了一部分负担的人。借贷关系形成后,对原来的友情会有何影响呢?马松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驴子愤怒地说:“……从今以后,还是你自己去拉你的犁吧,因为我听主人告诉奴隶说,假如你再生病的话,就要把你卖给屠夫。我但愿他能把你卖掉,因为你真是一只懒惰的牛。”
       ——借贷关系的形成并不能彻底将朋友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反倒彻底摧毁了朋友间原本单纯的友谊。这则故事的寓意即在于此。
       比喻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如”、“像”、“似”等词)。比喻的实质是从喻体着手,而目的在于本体,以获取直接说明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本体、喻词、喻体三者连成一线,从思维的空间看,很像物理学意义上的杠杆。使用杠杆最大的好处是“省力”,而在论证抽象问题时,找到一个合适的比喻显然就相当于给思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杠杆,其结果自然是论证起来“省力”的多。
       “能不能借钱给朋友?”
       这个问题若直接去回答是非常令人为难的,但,提问题的人完全可以在“公牛和驴子”这则比喻性的寓言故事找到对应于自己的喻体,从而领悟马松给出的答案:“假如你需要帮助你的朋友,你完全可以帮助,但是,绝不能把你朋友的负担加在你自己身上,从而变成了自己的负担。”
       《巴》一书中此类比喻性寓言故事有很多:
       “项链抵押品的故事”说明:“借钱给那些陷入苦闷情绪深渊中的人往往是不安全的”;
       “巴比伦城墙保卫战”的故事说明:“为自己的人生和财富构筑坚固的城墙是非常必要的”;
       穿红袍的中年商人所讲的“巴比伦城外夜晚买羊”的故事则说明:“机会对喜欢拖延的人总是稍纵即逝,幸运女神偏爱付诸行动的人。”
       ……
       作为修辞手段的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或称隐喻)、借喻三种。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且用比喻词“如”、“像”、“似”等将二者连结起来,典型形式就是“甲像乙”;
       所谓“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虽同时出现,但句子中省去了比喻词,也即隐去了比喻的形迹,直接说“甲就是乙”;
       至于“借喻”,则是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的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干脆就不出现。
       乔治·克拉森在《巴》一书中娴熟地运用着这三种比喻形式,而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他对隐喻的使用。
       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这本经典著作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在第三卷第十章中指出:所谓巧妙的话和受欢迎的话,其实是那些让人不费劲就能有所领悟从而给人带来愉快感觉的话。那么,怎样才能制造出这种效果?他说:“奇字不好懂,普通字的意思又太明白,所以只有隐喻字最能产生这种效果。”进而他将明喻和隐喻进行了比较,认为明喻只说这个像那个,而为什么像,由于很明显,听者并不对这个比喻加以思索;而在隐喻中,直接说这个就是那个,由于有一定的隐蔽性,听者就要加以思索,而一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就能有所领悟,从而感到愉快。
       事实确是如此!
       在《巴》一书中,大量耐人寻味、启人心智、精警如格言的话语(即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巧妙的话和受欢迎的话”),正是作者借助隐喻这一修辞手法而说出的。如:
       第2章谈“债务”,女主人希拉对沦落为奴隶的达巴希尔出语惊人:“你的债务就是你最大的敌人!”这是一个典型的隐喻句。
       她的理由是那样令人信服:“是它们逼得你被迫逃离巴比伦。你若放任它们不予理会,它们就变得比你更加强大。当你把它们看作是你的敌人,并与它们进行殊死的战斗,你最终就将制服它们,重新成为城里受尊敬的人……”
       第3章谈“工作”,萨鲁谈到自己如何一度沦落为奴隶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实任何人都可能发现自己是某种东西的奴隶。”这也是典型的隐喻句。
       同是在这一章,由梅吉多传递给萨鲁,由萨鲁传递给阿拉德以及阿拉德的孙子哈丹·古拉的人生至理名言是:“辛勤工作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用隐喻的修辞方式说出的。
       其它隐喻的例子还有:
       金钱和财富,它们都是长有脚的灵物,并不断受到他人的觊觎和盘算,如果不能妥善看管和严加守卫,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偷偷溜走或被巧取豪夺。
       任何机会和运气都是桀骜不驯的女神,她不会在尚未预备好的人身上浪费任何时间。
       黄金确实是一个乐意为你工作的奴仆,它渴望在机会来临时替你多赚几倍的黄金回来。
       财富就像一棵大树,其实是从小小的种子开始长起来的。你所存的第一个铜板就是这粒种子,它将来很有可能就长成了财富大树……
       ……
       一本谈致富理财的书,却能如此妙语警句迭出,直抵人性深处,充满了人文关怀,蕴藏着耐人咀嚼的哲学意味,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此书具备了钻石般的品质,获得了恒久的魅力,得以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显得卓尔不群,高贵而典雅。而这一切,追溯起来,皆缘自比喻!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能够找到比喻是相当难得的事情,因为这是唯一无法向他人学习到的本领。这是天才的标记之一,道理在于,要说出很好的比喻,就要认出事物中同类和相似的地方”。
       擅长比喻的人是富有洞察力的人,是善于对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进行区分与辨识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立足于21世纪的我们,放眼看去,就在自己身边,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在诞生,一批又一批财富英雄在崛起,我们惊叹、艳羡、我们又迷惘、自卑,绝望于信息社会中理财技术的复杂和难于掌握。而乔治·克拉森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认定:时间会变,而规律性的东西不变!陷入令人眼花缭乱、信息泛滥成灾的环境之中的人们忘却的正是最基本、最朴素的财富规律!于是,他将背景推移至四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时代,有意再现了人类古代社会那更加单纯、清晰、纯粹的商业环境,通过讲述其间发生的和金钱有关的故事,以故事寓理,从而达到阐述金钱最基本规则的目的;同时,他打了一个又一个比喻,所用喻体皆是不分种族、不分时代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极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如“敌人”、“朋友”、“奴隶”、“奴仆”、“女神”、“种子”等,拂去现代人因浮躁因自卑因盲从而给财富规律蒙上的迷雾和尘埃,从而袒露出财富真理那简洁、朴素的真面目。
       国内搜狐网的读书频道在介绍《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时,说此书读起来有《圣经》之感。的确,用心体会,不难发现二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如文字极其简洁精炼、人物说话的口气极其庄重而权威,以及为保持这种庄重感和权威性,濒用绝对性词语:“当”、“永远”、“须”等,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圣经》阐述的是人生真理,而《巴》一书阐述的是财富真理,但二者在阐述真理时,都采用了比喻这一方法,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曾把《圣经》称为“伟大的密码”(theGreat Code,或译为“伟大的编码”),因为他发现《圣经》从头到尾都是用比喻的或象征的语言来表达的,这些比喻、象征和寓言前后对应、暗中连结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密码系统,不仅为《旧约》、《新约》提供了双重蕴含的叙述模式,而且给后世西方文学奠定了构思、想象和表达的原型基础。国内学者叶舒宪在《圣经的比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2版)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圣经》中的比喻,认为《圣经》中的比喻是较为宽泛意义上的“比喻”,大致包含有三种形式
       一是经文中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混沌”“方舟”“十字架”等,这些意象源于神话传说, 基于源远流长的人类集体无意识,是保留在文明之中的神话思维时代的语言遗产。
       二是带有说理、劝戒或讽刺目的的比喻性寓言小故事,如“陶匠弄泥”、“两只大鹰”、“稗子和麦子”、“浪子回头”等。这些寓言故事直接体现教义思想,如原罪、救赎、复活等。
       三是《圣经》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中所使用的修辞性比喻,如“神吐气如火”、“你的肚脐像圆杯”、“性欲乃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火焰”等,较典型地代表了希伯来文学的修辞特色;至于《巴》一书,正如笔者在本文开篇时所言,作者乔治·克拉森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比喻:一是寓言故事,一是修辞性手段。他学习、借鉴《圣经》说理的智慧,举重若轻,借用思维的杠杆,以内涵丰富而文字浅显的比喻去将复杂、抽象的财富真理剔抉得如此明晰、透彻,使得他的《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一书的确有几分《圣经》的风采和神韵。
       薛丽君,河南焦作师专中文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