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赤壁之战》教学体会
作者:刘丰兰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赤壁之战》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有关情节改写的。全文按曹军南犯——火烧战船——曹军大败”事情发展顺序记叙,脉络清晰,语言通俗,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道理却很深刻。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充分地自主,体现自主学习的基础性
       l、自觉的学习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要靠教师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采用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问题悬念等教学方法。《赤壁之战》选自《三国演义》,开课前我巧用VCD光盘,再现电视剧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及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图像。用音乐及图像渲染气氛,激起学生想知道战斗场面的情绪。这叫情景激趣。第二课时一开始时,我又采用的是悬念激趣法,如: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谈谈我们己知道什么,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在已知战争原因的基础上迫切想知道战争经过与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坐等教师讲授的被动心理状态一下子就变成了想主动了解的欲望。自觉学习的意识被唤醒,这是上好一课的基础。
       2、足够的学习时间。
       当学生想了解课文战争的经过与结果的时候,他们很想自己去读、去想,自己从中获得某方面的满足,这是学生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读,有时间去想、去问,甚至讨论,直至他们自己认为读懂了某个内容为止,时间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3、自由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性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在课堂上教师不拘于一种或几种学习方式。如:读书时,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几个人齐读,可以分节读,更可以默读,这都看他自己的爱好,他觉得怎样读效果好,就怎样读。学习某部分内容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教师不限定学生非要“先读、后画、再找,最后体会”不可,教师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能鼓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风帆。需要合作时,与自己的伙伴组成一组,愿意几个人一组就几个人一组。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情绪高涨,学得主动积极,同时也张扬了个性,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4、宽松的学习内容。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当学生了解了叙述顺序,知道火攻分四步实施(即:诈降、借风、烧船、追杀)时,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去阅读,这时,有的愿学习“诈降”这一部分,有的愿学习“借风”这一部分,有的学习有关“烧船”的情节,有的选择“追杀”这一部分,也有选择其中的几段学习。他们根据相同的学习内容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激烈地讨论,效果是很明显的,因为学生对这一情节感兴趣,是他自己想阅读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读得专心,就会主动去想,去探究他不懂的问题。
       二、礅地探究,体现探究的目标性
       引导“探究”要有个“度”,这个“度”掌握在教师的心中,如何把握这个“度”,这得教师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洞”是要挖的,但要有一个“度”,到不深也不浅,才叫适度。这就是说我们在引导探究时要做到眼前有明灯,即目标明确。如《赤壁之战》的探究的目的我定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了解人物特点,丰满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有的发言让我感到他们“探”的不够深,如,有一个学生说读了课文,知道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此时学生只是就文中的描写作了简单概述,显然没有达到了解人物特点、丰满人物形象,这一标高,于是我就及时给予点拨。说:“你想到的‘丢盔弃甲’那是什么状况?”学生通过想象把曹操的败像描绘得绘声绘色。使用增强形象感受的方法,学生明白了“丢盔弃甲”的意思,曹操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这已达到了探究的“度”了,相反,如果还要让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一味地进行分析,那显然是把“洞”又挖深了。
       《赤壁之战》这一课,我的教学体会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合作中适度探究课文了内容。
       刘丰兰,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