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原创天地]一段难忘的人生之路
作者:李君生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每每谈起自己走过的这段人生之路,总会念及在四川支教期间一幕幕感人情景、一桩桩动人往事,它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难以忘怀。
       来了,大山
       2000年9月,省教育厅委派我作为我市首批与西部学校结对的管理人员援川支教。当时,儿子读高三,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开始有点犹豫,但犹豫很快被激情打败。尤其是作为教师的妻子,深明大义,由始至终没有说过半句拖后腿的话。9月15日,在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郑继伟的带队下来到四川成都,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的热烈欢迎。第二天,四川日报等报纸刊登了:浙川携手共进,实施“两个工程”,我省热情欢迎浙江支教教师的文章。现在我还珍藏着一张与参加欢迎会的四川省副省长徐世群等领导同志的合影留念呢!
       “大山,我们来了!”我们坐了一天的火车,又坐了二天的汽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烟雾缭绕的大山中,掩映着一座座稀稀落落的山村,山村依山而建,远远望去,山峦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爬行,好惊险啊!9月18日,终于到了支教的目的地——巴中市通江县洪口中学。学校建在村头的一个小山岗上,一幢四层楼的十二教室,一间行政办公室和三间教师办公室。环顾四周,四面群山环抱,山上白云飘飘,山脚下一条潺潺小河蜿蜓而过,“哗哗”的水流声不绝于耳。此情此景,好像哪部电视剧里见过,时隐时现,似真似幻。
       感受艰苦
       巴中市通江县,是革命老区,是红四方面军创建的根据地,素有“红军之乡”之称,我们瞻仰了红军将士纪念碑,参观了红四方面军的旧址,聆听了通江县教育局领导领导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生平事迹的介绍,更是目睹了成千上万的烈士英勇牺牲的感人画面,“先烈们,我们一定踏着你的足迹,前进!”
       学校给我的第一感受:艰苦。她背靠大山,旁有山溪。教室前的活动场地,一旦遇雨,不仅路滑难行,而且黄泥粘在鞋上,挥不掉抹不去,脚上顿时强加了好几斤重量。山里的教育条件会这么苦!我自言自语道。教师的住房是七十年代建的教室,破破烂烂,在我们东部来说,这必然是危房,教师的工资低,同职称的只有我的一半,大都还不足我的一半。可是就这么四、五百元的工资,还不能及时发放到手。这里的学生生活清贫,十分艰苦,住校生住在20多人挤一起的学生宿舍里,两人睡一张床。宿舍里一概没有杯子,他们大部分人喝水是嘴巴在水龙头上解决的,或去用双手捧着水喝;洗脸也是用水捧着洗,不过大多数学生已学会并养成了刷牙的习惯。这里的自来水引自山上的泉水,所以可以直接饮用而无需另烧开水。不过偌大的学校没有洗澡间,只是在街上有1—2家。前几年,学校建成一幢拥有12个教室的四层教学楼,教室“现代”了,学生的课桌凳仍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古董,大多数已经没有抽屉了,有的桌凳还成了“三脚猫”,还有的是学生从家里搬来的小方桌,“四尺凳”,有人曾戏言这是“赤膊穿西装”。
       学校的食堂一天三餐做饭,不供菜,学生经常从自家里带上一点新鲜蔬菜,住校生靠吃腌菜为主。据厨工们说,即使学校食堂供应新鲜蔬菜,学生们也是买不起的,当地领导考虑到我饮食不习惯,安排我到区公所就餐,我的妻子平时经常来电要多吃新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可来到洪口中学以后,食堂里供应的新鲜蔬菜非常有限,烧起来的都是麻辣味,地地道道的“四川菜”,这很不合我们江南人的胃口。我入乡随俗,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辣。
       完成夙愿
       “将东部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带给支教学校,推动山区、贫困地区学校新课改”。这是我孜孜追求的梦想和夙愿。
       在支教期间,我担任该校校长助理职务,参加了学校行政办公会,将东部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10月20日,学校举行了“浙江省东阳市横店中学支教教师李君生报告会”。会上,我作了《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奋力拼搏,为洪口中学争光添彩》的专题报告。报告后,洪中简报刊出了一期简报。简报中如是说:李老师的报告对东部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正确指引,东部人民的勤劳是发展的根本。同时,对西部大开发的形势、有利条件、东西部各个领域的对比作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两部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我们一定要抓住两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共创教育美好明天。这场报告,是我一生以来,参加人数之多,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参加,还有市教育局、区委、区政府、区文教办领导参加了这次大会,通江县广播电视局作了专题采访报道,影响很大。
       地处山区、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对支教老师视作教育优质资源,纷纷委以重任。在教学教研方面,我与学校各科教师互相切磋,听了三十余堂课,抓住问题进行了评课,进行传、帮、带、教,进行分析教材,探讨教法,课堂实践,教学评议,专题研究等,让部分年轻教师很快适应了新课改后的学科教学。为了学习借鉴,许多老师想来听听我上的课,我将自己行之有效的“自学——点拨——合作——质疑”的教学模式带到班级中去。创造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环境,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还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改进作业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素质。11月16日上午第二节,给全区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桃花源记》,现在,我把《桃花源记》教学实录摘要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东晋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里,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社会理想。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篇。
       师: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使舍船”的舍(shě),他读成“舍(shè)”了。
       师:《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
       生:可以看课文的注释,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师生答疑(略)
       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
       生:(众)美。
       师:美在哪里?现在,请听我对大家的现场采访。
       生: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
       师:请联系课文,举例说明(略)。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师生答疑(略)
       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公开课结束后,学校任校长邀请全区各初中的语文教研组长、学校的语文教师进行了评课。评课十分民主融洽,气氛十分活跃。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区语文大组组长张老师说的这几句话:这堂课教学理念比较新,以新课标的全新理念贯穿于课堂始终。一是强化了诵读。一开始就诵读全文,让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二是重视语言的理解,特别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及对字、词、句的理解分析,使文言文由难变易。三是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对话,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了桃花源美在哪里,这样美的地方是否存在,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商榷的意见。后来,我还上了一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研讨课《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还作了有关新课改的讲座,发挥了东部地区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推动了学校的新课改。
       临走前,当地教育局、学校给了我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关于在支教期间的鉴定,最后总括语是这样写的:该同志在我校支教期间,以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标准严以自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做到了为人师表,成了全体教职工的楷模,表现出较高的政治修养、较强的业务能力,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将东部的教育理念引入了我校,推动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辐射到各个学校。
       依依离别
       要走了,消息传遍了区政府、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支教期间,我和王老板一家似乎结下了亲人般的友谊(王老板是我的住宿店主)。在离别前一天晚上,王老板一家忙得不亦乐乎,杀鸡宰鱼,上街买了这样那样的菜,给我举行了一餐送别晚宴。特别惊讶的是:还请来了区长、区人大主任、洪口中学校长。大家围在一起,我叙支教期间的生活、工作,他吐对我的感激之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不知不觉地到了十点多,是到了宴散的时候了。我们手握着手,粗糙而温暖的手中传递的是慈爱,那握手仿佛是对即将出门的孩子平安的祝愿与丝丝的牵挂。王老板说我走了,这屋子就空了,我听了,鼻子酸酸的。
       那晚,王老板塞给我一包包回家的礼物,打开一看,是当地出产的黑木耳。通江县,是黑木耳之乡。他把土特产送给了我,带走的仅仅是黑木耳吗?我不知今晚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我已置身千里之外,当时就写下一则日记。为了提醒自己曾在那里支教过那些孩子、沐浴过这份亲情,提醒自己经历千辛万苦的奔波也要再去看望他们,提醒自己在幸福的日子中不要冷漠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情感!
       第二天一早,洪口中学任校长和老师就忙碌开了,拿旗杆,取锣鼓。8时许,学生们已基本到齐,我们原定的出发时间也到了。任校长亲自敲响了集合钟。全校师生在操场集中,任校长发表了简短的富有激情的讲话。然后,我和任校长、班子成员走在前面,初三年级学生手举彩旗,其他班级同学随后,敲锣打鼓,鞭炮响彻了整个上空,浩浩荡荡的欢送队伍走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煞是壮观,煞是感人。汽车来了,学生们再一次挥泪告别,高喊:老师,我们会想你的!此情此景,轻易不掉泪的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一狠心,快步走上了汽车,与老师、同学挥手致意,依依离别。
       我心里默默地想:大山,再见了!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深情厚谊,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段难忘的人生之路。
       李君生,浙江东阳市横店一中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