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试探女性群体自身意识的缺失和不足
作者:瓮彦彦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众所周知,女性解放运动的目标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现状。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但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妇女的地位在一步一步提高,妇女在教育、政治、经济、科学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骄傲地撑起了半边天。但是目前,女性依然在社会上遭受不公正待遇、在情感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女人在看似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依然感受到压力。这是一个群体的集体性感受,压力来自另一个群体——男人。直到今天,男性群体依然在知识水平、判断力、掌控力、大局观等很多方面保持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在两性关系上,感情纠纷上,女性往往是受伤害的一方。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父权文化在中国存在的历史悠久,它的强大和顽固需要时间和理念才能被瓦解和摧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广大女性群体在反父权的斗争中存在很多思想上的缺失和不足。思想上的误区是导致男女两性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罪魁祸首、致命根源。今天,女性有必要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女性全方位解放的更快到来铺平道路。
       原因之一: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男人而不是父权文化。
       父权文化的最终受益者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谁都没有受益,反而都是最终的受害者。父权文化一开始的建立是男人为了统治世界奴役女人而建立的。在它变得根深蒂固时,女人深受其压迫,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男人在看似受益者的角色中却饱尝苦涩。从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运动可看出一二。经过唐末的战乱,中国蓬勃向上的气势已经不再。男性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导致他们对自己统治地位的深深忧虑,要消除这种忧虑的简捷做法是给女性带上枷锁,使之丧失自由与自尊,以便于统治。此时,在福建为官的朱熹,主张妇女缠足,“以绝淫风”。缠足运动最后更加加深了中国的贫弱,导致男性负担加重,女性痛苦加深,稍有灾祸,男人就得背着女人逃。日子久了,女人也咀嚼出个中好处,所以康熙皇帝虽三令五申,妇女们硬是坚持裹足不放。如此看来,男女两性恰似看守与犯人,同样披戴镣铐,丧失自由,陷入不幸的深渊。
       父权文化发展到今天,女性和男性思想上的枷锁并没有消失。对女性的伤害自不必多说。父权文化在强调男性“强者”形象时,还要求男性勇敢、粗犷,凌驾于女人之上。当男人无法通过事业成功及其他方式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实际上被父权文化贬损为“不像一个男人”的人,而“不象一个男人”的男人在人们心目中是没有地位、令人歧视的。久而久之,他便失去了做为一个人应得的尊严和权利。男人的“刚强模式”还要求男人有烦恼有心思都要闷在心里自己消化,而不能像女性那样倾诉,这不仅阻碍了男性的情感表达,也影响了男性和女性的交流,给双方造成很多误解;“刚强模式”导致男性轻视健康,扮演硬汉,有病也撑着。男性在多种疾病中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女性,男性寿命减短从而也给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带来苦恼和负担;“刚强模式”还要求男人在性方面表现强者之风,将男性刻画成性机器,伤害着男性的尊严与自决权,也为他们在性关系中对女性的侵犯与伤害提供文化上的背景,等等。因此,父权文化的存在不仅不符合女人的利益也不符合男人的利益,它违背了人性。在父权文化下,男人和女人必须遵循一定的模式,稍有不慎,便会成为被人耻笑的异类。
       波伏娃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对女性进行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历史的考察。她认为,并不存在先验的“女性气质”,从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看,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比两个单个人之音的差异更大。所以说,性别特征被人为地塑造是违反人性的。作为女性群体,在追求真正的男女自由平等的道路上,不应该把矛盾的源头指向男人而是应该和男人一道致力于根除父权文化才能最终解决两性冲突的问题。
       原因之二,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导致被物化和利用,成为男人的消费品。
       大多数女性不自知,总是一边高呼着平等,一边要求着尊重,一边在选择着让别人无法尊重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妇女缠足”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思想是有其根源的。它的存在不是先天的,是被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慢慢“培养”起来的。在我们周围,不难看到有这样的女性,她们生存的目的是为找一个“金老公”,幻想被男人养起来、精心呵护。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她们深知外貌是取胜的法宝,盲目地追求“女为悦已者容”。前几年厚底鞋颇为流行,满大街都是摇摇欲坠的女孩子,为此伤筋动骨的不少。如今整容业如此兴旺发达,说明了女性在追求外在美已经达到了很疯狂的程度。是女人自己在将自己物化,做为被选择、被欲望的存在。“女人惟美是求,大方向没有错,错的恐怕是女人心底的忧患意识,即对失宠落寂的恐惧心理。我想,若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女人们无论变得如何迷人,也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其趋向、其归宿仍旧是男人的婢女。”(女人味/雷子绘;王九楼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P13)
       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女人们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美化容貌上,她还有心思和精力去做其它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吗?“因为她们被迫注意身体上的小节,女性们不会从自我意识中摆脱出来。她们永远不会很满足,因为不顾一切地、无休止地追求外表的完美——也可以叫做女性的虚荣——是对女性思想自由的最终束缚。”(女性特质/苏珊·布朗朱勒 译者:徐飚 朱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P36)在女人被物化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作为人存在的真正价值。她们将所有快乐的感觉建立在男人的爱和关怀的给予上,一旦这种来自他人的关怀和爱消失,她的感情便处于匮乏的状态从而变得歇斯底里变得不自信不快乐。追求幸福必须先成为一个自由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一个自由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完全独立的人。
       女人要想永远获得社会和男人的认可和肯定,必须真正自立自强起来。天上不会掉陷饼。同样可以运用于此。任何人,不管漂亮不漂亮,都不可以占人生的便宜,不可以走人生的捷径。事实上,人生并没有捷径可走。有得必有失。外表的美貌只是暂时吸引异性的有效手段,它不能保证带给女性真正的心灵自由。过去,中国的女性不被尊敬是因为女人在人类活动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和份额,这是社会造成的,就像《红楼梦》中的探春,空有一肚子才学,也不允许到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只有嫁人一条死路。而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靠脑力工作的许多行业,看重的是你的知识积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需要辩识男女。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女性追求平等、证明自己存在价值、重获新生的最好时代。
       原因之三,人格不健全使女性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情感和事业是人生的两大内容。女性在事业的追求中似乎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女人不会从男人那里得到更多鼓励,男人只会劝女人回到家庭,好将所有权力归于他们。男人不会希望身边的女人在事业上和他抗衡而显得他逊色和无能。男人把女人看成是天使、魔鬼、妓女、妻子、情妇、婢妾,但从没有把女人看成是与他们一样平等的完整的人。即使女人是男人的朋友,也只是红颜知己,而非平等的朋友。所以女性要团结,要欣赏和体谅同性,要关心和鼓励同性,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一种让女人做事、成功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只有女性给女性创造。在目前依然不能达到人性全面解放的时代,只有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才能使女人得到社会的馈赠和荣誉,得到男人的尊重和支持,才能给女人自信和满足。这之前,女人要自己给自己创造成功的环境,靠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意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中国大部份传统家庭中,婚姻出现问题时受伤害的大多是女性。女性更多依附,更多放不开,失去一个固有的生活模式之后,立刻就丧失了重新建立一个生活模式的能力。她不能够自己支撑自己,她无法从中找到一点儿乐趣。本应是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过程变成了相互索要相互指责。所以女性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独立起来,无论是在精神、经济、还是情感上。你可以受到伤害,但你必须要有疗伤的能力,而且你得有保持自己尊严的能力。个人认为,女人完全可以使自己的伤害减至最轻,这完全取决于女性自身取决于女性健全人格的建立。健全的人格包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理性对待生活和情感的能力。女人在情感之旅中,不能时时刻刻追求完美。要知道,和你建立爱的关系的另一方——男人,他不是神,他也有很多自我不能克服的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女性不能过度地期待男人做得和女人想象的一样好。女人为这样处于动态的爱的关系付出全部的精力甚至生命的代价是不值得的。
       总之,实现男女两性平等,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喊几句口号、发几句牢骚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要求每一个女人在各自的岗位和工作范围内做出贡献,要求每一个女人自尊自立自强,使男人不得不让度更多的权利,从而争取两性自由平等的天空。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女人要主动,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劳伦斯在《性与美》中提到“今天的女人确实比有史以来的女人少太多的自由——我指的是女性意义上的自由。这就是说她拥有太少的安宁——太少那种涓涓细淌的女性之可爱的娴静,太少那种幸福女子花一样可爱的感触,太少那种难以言表的纯属无意识的生命的欢乐。”女性,作为自然存在有其不同于男性的自然属性。女性解放的最终目标不是像男人一样去生活,去掌控一切大权,而是灵魂的复苏——一种鲜活的女性平等独立意识的崛起,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社会文明的标志、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女人解读》印度:奥修 著 杨东雄 编译 咯什维吾尔出版社 2004年。
       2.《女人味》雷子绘;王九楼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梁巧娜 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女性特质》苏珊·布朗朱勒 译者:徐飚 朱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5.《自卑与超越》[奥]阿德勒 著 李心明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年。
       6.《性与美》D.H 劳伦斯黑马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
       7.《第二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年。
       瓮彦彦,女,中南民族大学文艺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