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作者:单微红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在这样一个时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创造的人;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而培养和训练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成为教育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创造而教”成为教育改革的口号,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亦成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中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创造性的学生观。
       创造性也称创造力,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创造性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初级创造性,主要指对本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价值。第二层为中级创造性,主要指经过模仿或改革,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组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第三层为高级创造性,指经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探究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所不同而已。这种“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正是“为创造而教”的基础。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学习。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发现新知识、不断改进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美国某教师教“蚯蚓”知识时,对其中一位貌似出格的“尝蚯蚓”的学生给予这样的评价:这是一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以预料,未来的爱迪生、达尔文将在这样的鼓励中萌生。
       三、珍视学生不寻常的想法和回答,倡导大胆质疑。
       有人曾这样评价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种教育现象:“儿童刚入学时象个问号,到了毕业时变成了个句号!”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接受型、积累型教育,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一些自由而富有创新意义的想法和回答,教师往往予以冷淡甚至直接否定。殊不知,学生刚燃起的创新之火也许就此被熄灭了。事实上,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正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这是应该并且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扮演“点火者”的角色,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指挥火把,而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灌水”。
       四、教师放弃权威式教育态度。
       大量教育实验证明,民主式教育态度的教育效果最佳,而权威式的教育态度,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儿童的能力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作到以下几点:1。信任学生,即教师在承认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他们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3。延缓评价,这是心理学家奥斯本“脑力激励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即不轻易评议学生的创新成果,目的是给他们的创新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其怕受评价的紧张情绪,从而保证学生顺利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单微红,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