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灵感浅说
作者:李金海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学,是一项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更离不开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智慧展示,是知识、智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作用探索时撞击出的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解决的精神活动。
       教学灵感,是一种教学进入一定境界的高尚体验。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层次的灵感。它作为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教学心理现象,应该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体验过感受过的。它可以使师生思路畅通,想象活跃、反映灵敏、精神饱满,教与学得心应手,使问题豁然而解,使矛盾涣然冰释。因此,灵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同时,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试想,当在教学灵感迸发的状态下,教师或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神采飞扬,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或奇思异想,引领学生曲径通幽,提要钩玄。学生的思想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掘金寻宝,如探囊取物,奇峰异景,幅幅景然眼前。此时,我们的教学何尝不会真正的优质高效呢!
       灵感从哪里来?它不会是天才的专利,不会是守株待兔似的偶然。柴科夫斯基曾说道:“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的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因此,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灵感只青睐偏爱于教师有准备的头脑,这种有准备的头脑来自于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来自于脚踏实地的长期的孜孜所求,不断探索。
       当前,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时代更呼唤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充满灵性、灵气、灵感,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专业,倾心于自己的三尺讲台,做创造灵感的有心人;同时,热心研究学生,关心学生,去与学生心心相通,达到师生感情认同的共鸣,才能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进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学意境。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认为,灵感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情感情绪体现,它需要教师时刻做有心人,时刻有明确的教学创新的欲望与冲动,需要教师在灵感来临时,有保持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的张力的控制能力,能准确捕捉教学灵感冲动的时机,以便适时稳定准确地表现宣泄自己的灵感。生活中灵感有时还受一定环境情绪的影响,特定的环境,良好的心理情绪,也是产生灵感的重要因素。
       灵感,是一种美妙的人生体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目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神与物游”。这是古人对灵感到来时的形象描述。现实中,教学灵感的迸发,是教学灿烂的表现;不断迸发教学灵感,是教师成熟的表现;努力追求至尊至美的教学灵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李金海,湖北应城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