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古诗教学与学生人格养育
作者:覃广珍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教育回归到语文本身与人的发展是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学除语文知识外,便是它的人文性。
       诗言志,诗是诗人情感、思想和人格的展现,诗歌本身就是人生的反映、升华。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诗歌的人格特质去不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发展学生,让其获得强大的人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诗是以人为目的的,所以雨果说:“诗人担负着灵魂的责任。”语文课要做的是如何通过具体作品教学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特别是要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与人格。诗歌作为人文性较强的文学式样,教学中理应将其内在的人文内核传达出来,让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古诗中的现代人格范畴是十分广泛的。挖掘古诗中的现代人格因素是进行现代人格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荣耀与耻辱。具有正确的荣辱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文天祥不在高官厚禄面前屈膝,这便是荣;陶渊明宁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不愿与庸官、昏官同流合污,这不正是显示了其高尚的荣辱观吗?
       进取与平淡。人要有追求,可以为自己的追求牺牲一切,但又要有淡薄明志、轻忽名利的心态,不能为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是人格当中的一个对自我认同的和谐心理问题。《短歌行》中,曹操为何忧?因为他渴望建功立业,这是何等的进取之心﹗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古代诗人在诗中透露的积极追求是有人格底线的,当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他们回归作为普通人的平淡心理尤让人可敬可叹。有积极追求的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尽求朴实的农家田园与平淡的内心世界和谐一致,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体现了和谐的人格。
       自尊。人有自尊才有铮铮铁骨,才能从内心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现代人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没有自尊很容易使自己的灵魂扭曲。学生处于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阶段,更容易出现人格的偏差。坚持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人格的正面引导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古诗中有关自尊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自尊……在诗中自尊不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化为了诗人的具体生活,融入了诗人的心田。
       韧性。韧性是人格的重要标志,是创造人生的必备素质。当代学生“娇、骄”二气甚盛,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韧性,怕吃苦,经不起挫折、磨难。而古诗中却有着培养学生韧性的极好素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这里,诗人一方面是愤,一方面是韧性;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在抒发“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的悲愤的同时,也体现了在等待为国分忧时的痛苦,试问,这份韧性难道不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
       古诗中的人格范畴还有宽容、爱憎和美的熏陶等。它的范畴是广泛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养育学生现代人格呢?
       朗读感染学生人格。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最基本的方式。当然,读,要教师的引导,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用心去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必要时教师还要范读。读的过程,就是体会人格的过程,就是人格受到培育的过程。在朗读过程中,语言中的文化、精神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入学生的心田,正所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教师先提出朗读要求,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细细品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此来,周瑜那份人生的从容闲雅,苏轼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以及无奈中的洒脱自然就会油然现于我们的脑海中。正是这读,让学生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
       问题讨论中自悟高尚人格。古诗表达人的精神、气质、理想等具有含蓄性。因此,要更好地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对诗中的高尚人格、崇高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并受到教育与感染。如学习《岳阳楼记》,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注意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应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千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要注意的是,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点拨为主,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悟,还要注意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不应撇开语文而大谈人格。
       专题性学习研究获得人格的深刻认识。古诗教学中,目前采用专题性学习的很少。事实上,专题性学习是深入探究诗中人格的一种很好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引导学生展开纵向或横向的探究,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获得对这一问题的深刻体会与认识。我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让学生搜集从晋到唐朝这一历史阶段的典型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接着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以“田园山水诗与诗人人格”为专题,探讨诗人人格对田园山水创作的影响。通过对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等诗人的诗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受社会与人自身等因素的影响,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与品行,并将这种属于个性化的人格熔铸于诗歌当中,如王维中后期的诗,很多表现了归隐的意味,这实际上一方面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诗人不愿同流合污,要保持高洁的人格气节的内在精神的追求。
       利用古诗教学来养育学生人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时代在变化,人格的内涵也在变化,古诗教学却与学生人格养育始终是相随的。
       覃广珍,广西容县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