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坛扫描]信息17则
作者:王 玲等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闻展播
       ●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揭晓
       4月7日,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终评结果揭晓。六位在2006年度发表和出版了优秀作品的作家分获各项荣誉,包括:韩少功荣获2006年度杰出作家、北村荣获2006年度小说家、雷平阳荣获2006年度诗人、李辉荣获2006年度散文家、王德威荣获2006年度文学评论家、乔叶荣获2006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等,同时他们也将分享20万元的奖金。“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2月斥资设立,是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年度评选,也是国内第一个邀请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盛典。(未名摘编)
       ●中影集团将打造“作家电影”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今年将推出一批“作家电影”,首部投拍的是作家刘震云编剧的《我叫刘跃进》,该片是一部当代题材的喜剧,由马俪文导演,预计将于今年5月开拍。宁浩导演继《疯狂的石头》之后的第二部作品《疯狂的赛车》也开拍在即。目前,中影集团已与多位作家建立了“合作群”,之前跟中影集团合作过影片《云水谣》的作家刘恒也将推出自己的作品。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提出,“作家电影”的概念,是指生活阅历丰富、对社会生活具有深邃洞察力和卓越表现力的作家(也包括部分导演),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生活热点、社会话题,用质朴的电影手法加以表现,用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真切的情感,去唤起观众的注意力。这其中既包括冷峻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电影,也应包括“梦幻”式的作家电影。据悉,在“作家电影”的创作中,作家具有主导权,他们可以选择剧本、演员,甚至自己担纲导演、执行制片人的角色。(王玲摘编)
       ●王小波小说首部英译本出版
       1994年,王小波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黄金时代》,13年过去了,在王小波逝世十周年之际,收入了《黄金时代》等三篇中篇小说英译本《王二的爱欲枷锁》(WanginLoveandBondage),近日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也是王小波作品首次被翻译成英语出版。据介绍,除《黄金时代》外,《王二的爱欲枷锁》还收入了《东宫西宫》和《2015》两个中篇。王小波小说英文版由在美华人作家张洪凌和美国诗人杰森·索摩(JasonSommer)历时5年合作翻译完成。据张洪凌介绍,在小说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李银河女士的大力支持。这本王小波小说集的英语书名中直接出现了“Wang”一词,张洪凌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王小波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叫王二,他本人也姓王,所以用了这个词,具有双重含义。(郑焱摘编)
       ●《大百科全书》拒收王朔和易中天
       由两万专家编写、耗时12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基本编写完毕,年内出版。张艺谋、姚明等文化体育名人被收录其中,但时下炒得最热的易中天、王朔等却被百科全书拒绝。《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主任刘杭表示,人物条目是编辑们争论最大的领域之一,具有标准性、代表性的人物都将入选,而一些尽管时下流行,但在整个文化历史上影响不大的明星则“被拒”。刘杭说,“我们拒绝炒作明星。”记者了解到,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被收录,刘翔、姚明等这些体育界的“新一辈”也榜上有名。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也被收录,编辑部称,“张艺谋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突出贡献,代表着很强的创作意识。”而时下炒得最热的易中天、于丹、王朔则被大百科全书拒绝。刘杭说,易中天等现在只能算作一个文化现象,在历史中也许没有太大的影响。(墨子摘编)
       作品快递
       ●盛可以推出婚恋小说《道德颂》
       青年女作家盛可以日前在上海文艺推出新作《道德颂》,讲述了一个未婚女孩与已婚男人的情爱故事。书中人物都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婚恋背景,这样的纠葛和背景,仿佛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现代人的情爱婚姻路线图,恋爱是一码事,婚姻又是另一码事。在这些情爱故事的背后,作者也讲述了隐喻的道德故事。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表示,小说中的女主角旨邑是这个时代的小说所刻画的最道德的人之一。“她彻底自觉地追求道德,她当然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她从未期待人群的称颂,她之道德不是出于畏惧和虚荣,而是出于绝对认真、绝对严肃的生命意志。她决意做个善好之人,为此她不仅要与他人斗争,更要与自己斗争。在这个意义上,《道德颂》是迄今为止小说对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道德境遇和道德体验的最为有力的表达和探索。”(舒坦摘编)
       ●张欣《锁春记》关注幽闭女性心灵
       著名女作家张欣创作的长篇小说《锁春记》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成功男士庄世博与查宛丹、叶丛碧、庄芷言三个性格、背景各异的女性之间的情感恩怨纠葛。小说出版后,有读者对部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感到不解,如庄世博与妹妹庄芷言的暧昧关系、庄芷言突然自杀的合理性,以及故事背景放置商界的必要性等。对这些问题,张欣解释说:其实庄世博与庄芷言是单纯的兄妹关系。尽管小说中我若隐若现地写了他们之间亲密甚至暧昧的关系,比如有个细节写到,一天深夜,庄世博的妻子查宛丹竟然发现庄世博躺在妹妹庄芷言的大腿上,这层关系甚至在查宛丹眼里也是说过不去的。但仔细看小说,发现庄世博最信任的人也就是妹妹了,妹妹成了他情感的依赖,而庄芷言坚持独身,不向外放开自己春心的缘故也是要成全哥哥的事业。可见越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心灵越是幽闭得严重。当然,这样处理人物关系,也有小说技巧上的考虑,即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为小说设置了一个悬念。我之所以选择写这样一个故事,来源于对女性世界的巨大困惑。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一直是正面的,坚韧的,始终如一的。我有许多女性朋友,尤其是成功人士,她们的执著可以说无坚不摧,但执著背后的痛苦和艰辛,几乎很少被人关注或者关心。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以文学的形式关照她们幽闭和麻木得太久的心灵。(舒坦摘编)
       ●王安忆《启蒙时代》精雕上海气质
       作家王安忆三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启蒙时代》是自2003年小说《桃之夭夭》后王安忆最新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用20多万字的笔墨、以精细而锐利的手术刀,解剖和描述了1967年至1968年底两年间,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成长。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笔下的这几个年轻人狂热迷恋马克思艰深的著作和语言,他们的精神思想在磨难中坎坷地成长。《收获》杂志编辑钟红明认为,小说也是王安忆对“父与子”关系的一个延续性的探讨,“《启蒙时代》中的年轻人几乎与作家同龄或稍早,这是小说的一个看点。《启蒙时代》不仅是一部青年人的精神成长史,也是对上海都市气质的精雕细刻。”(娟子摘编)
       ●毕淑敏心理励志小说《女心理师》出版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心理励志小说《女心理师》4月初由重庆出版集团推出,在首发式上,毕淑敏说,“这是一本有趣、好玩、也有一定意义的小说。深入其中,会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逻辑和出人意料的解释,人性是如此的丰富斑斓。你会不会哭,我不敢保证;但你一定会笑上几次。”。曾经做过三年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而晦涩的心理学专著让人看起来吃力。所以她想通过这样一本有意思的书对读者有一定的帮助。毕淑敏坦言,这部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是用力最多,也是大量调动个人内心体验和很多经历后凝聚成的一部,“我不是说我写得有多么好、一定能感动人,这只是一个写作者把自己的内心融入其中的时候就和自己的作品产生了共鸣。”她说:“虽然创作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心血,但是这种小说真正是我心里特别想写的,有那种不吐不快的倾诉愿望。”(袁方摘编)
       名家语录
       ●张炜认为大作家应有“小个性”
       著名作家张炜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大学,报刊,电视网络,许多时候都是综合进入一种时髦的,顶多是依赖一点自己的语言方式而已,即‘小个性’——如果其中大部分连这种‘小个性’也没有,那大家是不会理睬不会叫好的。”张炜说,总体上看,许多创作确是处于这种缺少真正个性的状态。我们现在收视(阅读)率非常高、受到极大追捧的部分东西,也包括我自己似乎值得自喜的某些东西,其实没有什么“个性”。我们没有在一路涌动的大潮流里站住,没有自己的思考发现,没有我们自己。时间是无情的,几十年过去,历史还是要记住“大个性”,而不会太在意仅有一点灵性、聪明、爱狂欢会顽皮、花花哨哨的东西。有时候我们老在谴责快餐文化、快餐作品,实际上我们自己整个的就是一道快餐。我们理解问题,表达思路,哪有什么大眼光,基本上沉不住气。看作家就是这样——缺乏“小个性”不会成为大作家;而没有了“大个性”,什么优秀、杰出、伟大,压根都是不成立的。(舒坦摘编)
       ●毕飞宇认为世态人情是小说的“拐杖”
       “对写作的人来说,不可以随便把世态人情忽略掉,它是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拐杖,任何时候如果离开了人情世故,小说必死无疑。”日前,著名作家毕飞宇在上海“东方讲坛·城市文学讲坛”讲座中表达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目前小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小说写得太“大”,忽略了世态人情,而不顾世态人情对小说的伤害是致命性的。毕飞宇分析了鲁迅先生两篇知名小说,《药》因为鲁迅先生对革命者的世态人情无法介入,虽然深刻但叙事显得有点生硬,而《故乡》则因为对人情的熟练把握描写非常自然,闰土矜持的一声“老爷”就胜于绞尽脑汁写出的《药》。小说要从小处着眼,在这里,“小”的作用、力量、锐利度和涵盖面都超过了“大”。张爱玲在文章中提及姑姑笑她“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一身俗骨”。毕飞宇认为,这身俗骨也便是文学的一支拐杖,但俗骨并非单纯指生活中的小细节小感动,而是对生命中最常态最稳定的那种状态保持热爱与拥抱的心态。关键在于作家面对生活是预先从意志、观念、任务出发,还是真正拥抱生活的人情世故。比如网络文学,虽然很多人指出它够俗,但毕飞宇认为,网络小说最大的问题并不在此,而是没有能真正进入世俗生活。(未名摘编)
       ●李泽厚称娱乐化对普及学术文化有功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目前一些历史剧编得太荒唐,所以他基本不看历史剧。但他对易中天还是支持的,李泽厚认为易中天至少是按正史讲的,可以纠正大家从历史剧得到的许多错误知识。李泽厚说:像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能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我觉得不坏,很有功劳。很多学者对他们大不以为然,指责这是“庸俗化”,老实讲不是每个学者想“庸俗化”就能“庸俗化”的,他们能做这种普及兼娱乐的工作,很不容易。有人提出余秋雨、易中天是抹着“文化口红”的。李泽厚表示自己支持“抹口红”。他说,你不愿意抹你就别抹嘛,你可以关起门来,干你自己的。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有什么不好?余秋雨的散文你不喜欢也可以,但有人喜欢读。有人骂易中天不务正业,什么是正业?上电视讲历史为什么不是正业?比学术文章低一等吗?我看一点也不低。(未名摘编)
       ●王蒙妙谈母语与外语的关系
       王蒙在4月10日的一次演讲中说:很多人给我提一个问题:现在大学课程要学英文,一些学生的中文水平越来越低,可还把精力用在英语上。对此我又信又不信,信是因为中文的报纸、刊物、书籍错别字一大堆,令人生气。可是另一方面,我会想起那些历史上双语、多语的人物。外语学得好,你能有辜鸿铭学得好吗?他的中文怎么样?谁敢说比辜鸿铭的中文好呢?你外语学得好,你有林语堂学得好吗?林语堂双语著作,一些作品都是用英语写的。可是你看林语堂用中文写得怎么样?钱钟书外语也好。我想,外语越好中文就越好,因为如果外语你一点都不懂,中文的妙处你不知道,中文的特色你不知道,必须两相参照。另外,如果你的中文基础坏,外语能学好吗?连母语都说不清楚,你能学好外语吗?根本不可能。跟老婆吵架,那么点小事都解释不清楚,你改用英文解释你能解释清楚吗?更不清楚。你如果能用英文解释清楚,前提是你已经用中文把它解释清楚了。所以,母语好是学好外语的条件,外语好是回过头来加深母语的条件。可这是理论,具体到一个孩子身上就麻烦了。(未名摘编)
       文坛点滴
       ●杨降最先向利息税开炮
       吴敬琏在两会上接受采访时透露,取消利息税的想法最早由翻译家、文学家杨绛先生提出。查资料发现,2004年12月,《财经》杂志探望杨绛先生时,杨绛说自己“最想不通的就是一项利息税”。杨绛先生说:“利息为什么要征税呢?老百姓存钱很不容易的,为什么要与民争利呢?唉,现在的事情啊。我自己倒是不在乎的,反正我穿得很随便,吃得也很随便,花不了几个钱。稿费还没有发就捐掉了。但是老百姓太辛苦了。”杨绛关心民生的情怀令人沉思,也令人感动。(华瑞摘编)
       ●《百年孤独》写完时没钱寄书稿
       马尔克斯80岁生日演讲时回忆到,当1967年8月《百年孤独》完成的时候,他和妻子只剩下53比索,而寄一整本书稿到阿根廷一家出版社的邮费是82比索,最后马尔克斯夫妇把书稿一分为二,只寄出了半本《百年孤独》,“之后,我们才发现,寄出的竟然不是小说开头部分,而是结尾部分。”幸运的是,经手这部书稿的编辑Paco Porrua,“他为了急切看到留在我这里的前半部分,还寄了邮费过来,这样整部书稿才完整地寄到出版社。”在演讲中,马尔克斯还感谢了当年写《百年孤独》时的房东。马尔克斯妻子梅塞德斯一次接到房东催交房租的电话,然后梅塞德斯问马尔克斯什么时候才能把书写完,马尔克斯的回答是:“6个月。”马尔克斯表示,豪爽的房东帮助马尔克斯一家人度过了最为艰难和拮据的一段日子。(华瑞摘编)
       ●海明威著名的精神恋爱首次曝光
       近日,31封海明威与德国女演员玛琳·黛德丽之间未曾出版的信件,由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首次公开出版,大作家与女演员之间著名的精神恋爱细节也首次向世人公开。海明威与玛琳·黛德丽是1934年在前往法国的游轮上相遇时互生好感的。从此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日益密切,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保持到1961年海明威自杀。事实上,两人的感情并未像外界猜测的那样炽热,因为海明威宁愿保持一种“不和谐激情”。尽管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更进一步的关系,但这不妨碍他们在信件中相互调情。在一封1950年6月19日海明威写给玛琳的信中称,“你是如此美丽,他们应该给你拍些9英尺高的护照相片。”然后他继续写道:“你到底想做什么?为了一角钱伤透每个人的心?你会为了一个硬币伤我的心,我把它带来了。”“我爱你,紧紧抱着你,吻你。”在这封信的结尾他肉麻地说道。1951年,正在古巴的海明威给德国寄去一封充满热带激情的情书:“在这里做那种事情真是太热了,如果你能想象的话,除非在水下。”而玛琳1951年的信中也回应:“我想郑重告诉你,我不停想念你。我一遍遍地读了你的信。我把你给我的照片放在我的卧室,看着它,我就不再如此无助。”在信件中,海明威称玛琳为“我的小泡菜”,而玛琳则称他为“亲爱的爸爸”。(墨子摘编)
       ●傅聪一读家书泪落成雨
       虽然傅聪是全世界公认的钢琴大师,可中国人对他的认识,更多还是来自那本《傅雷家书》。可傅聪不止一次说过,他不敢看家书,每次看都泪如雨下,父亲对他的叮咛,他早就刻在心上了。如果没有傅雷的独特家教,中国也会少了一位艺术大师。傅雷在法国专攻美术,傅聪小时候对美术没有兴趣,但只要听到收音机里传出乐曲的声音,好动的他便会安静下来,侧耳细听。于是,傅雷把傅聪送去学钢琴,当他琴艺有了长进后,父亲让他退学,在家专门习琴。傅雷亲自编写课本,教他中文。傅聪说:“父亲对我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在待人处世方面也为我做出了榜样,那就是勇气,要能够坚持黑白分明,永远表里如一,这很难做到,在音乐上也是如此。”(小墨摘编)
       ●二月河封笔不再写长篇历史小说
       二月河的自传《密云不雨》出版在即,他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本新书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不能算自传,“这本书主要写我的家族背景,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母亲,以及生活环境等等。读者可以看到我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至于封笔传闻,二月河称主要是由于身体原因,目前他已经封笔不再写长篇历史小说了。二月河披露,由于通宵写作,在写完第一部小说《康熙大帝》之后,他的头发几乎全掉光了。写《乾隆皇帝》时,他还突然中风,幸运的是被抢救回来,度过了生死劫。最后是在病床上完成《乾隆皇帝》的写作。因此,“现在调养身体对我来说是最大任务,写作则‘退化’成了修身养性的手段之一。我现在的生活比较散淡,每天至少散步一次、写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一幅书法、一幅画、一首诗——‘五个一’工程。我现在基本上只写一点专栏文章、随笔、散文什么的,主要就是要把身体养好,因为以前透支太厉害了。”至于之前曾经计划,在写完《落霞》三部曲之后,还要写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题材的《陨雨》系列,二月河表示已经没有动笔的可能了,“很可惜,根据现在的身体实际情况,我已经不能再做那种妄想了”。(王玲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