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失街亭》中“三”的妙用
作者:张世平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以“三”的妙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领略《失街亭》渲染的历史情绪、战争情愫和英雄情结,使学生的视野不滞留于具体事件,而能全景鸟瞰战争风云和人物形象。
       1、北伐的三条路线
       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故诸葛亮未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由此可以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此次北伐,诸葛亮于此道设疑兵佯攻。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方便。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2、诸葛亮战前三嘱
       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诸葛亮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一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通过”。二嘱“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三嘱“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三次嘱托集中表现了诸葛亮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的过人之处。
       3、马谡的三笑
       在《失街亭》一文中,当马谡领兵到达街亭后,作者先后写了他的三次“笑”。
       一笑孔明多心。马谡、王平带领军队到街亭看了地势后,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此时,他不仅将诸葛亮临行时的谆谆嘱咐置之脑后,而且竟然嘲笑孔明“多心”。马谡的这一笑暴露了他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的性格。
       二笑王平短见。王平对马谡违背孔明嘱咐、妄自尊大的做法提出规劝后,马谡不但拒绝了王平的忠告,而且加以嘲讽。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笑王平的劝谏是“女子之见”,轻蔑之意,无以复加。马谡既然敢把诸葛亮丞相的军令笑作“多心”,那么把位居他下的王平的规劝笑作“女子之见”也在情理之中。马谡的这一“笑”,再一次形象地表现了他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的性格。
       三笑司马懿胆怯。当司马懿月夜引百余骑窥山时,“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外之意,司马懿若来围山,定叫他“片甲不回”。其实,此时马谡已身处绝境,但尚不自知,反而口出狂言,说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大祸临头,还自鸣得意,其骄横狂妄之态已达可悲的地步。马谡的这一大笑,充分显示了他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的思想。
       马谡毫无根据地笑他的上司、部下及对手,使他“言过其实”、“徒有虚名”的本质暴露无遗,预示了他日后兵败身死的必然结局。
       4、街亭三夺
       作者以浓墨重彩,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战斗气氛,敷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争夺战”。先是马谡落荒而逃,张郃佯作追击,却转出魏延的及时增援。情节一顿。张郃佯作败退,魏延复夺街亭,不意突遭魏兵伏击,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一顿。王魏合兵,奔列柳城,与高翔夜袭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城陷于敌手。情节再一顿。写双方环绕街亭反复争夺,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转,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刀光剑影,令读者目不暇接。
       5、诸葛亮的三哭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依法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感慨万千。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这充分体现在他的“三哭”中。
       一是在听了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哭声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孔明的“挥泪”,流露着他对马谡仍怀有故旧情谊,反衬出诸葛亮重友情、明大义的高尚品质。
       二是在蒋琬劝阻孔明斩马谡时,诸葛亮权衡“惜才”与“正法”的轻重,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诸葛亮流涕而说的话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表现了他顾全大局,严守法纪,刚毅果断的统帅素质。
       三哭是在“武士献马谡首级于台阶下”时,“孔明大哭不已”。此时的哭是由于痛惜、内疚、自责的百感交集。他这种严于责己,不掩饰真情实意的举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以致在场的“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由此可知,《失街亭》结尾部分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的复杂感情。
       6、战后的三次命令
       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马岱姜维断后。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造,曹真引兵逃窜。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
       7、对诸葛亮的三赞
       用侧面衬托的写法,赞扬了诸葛亮的料敌如神。这里的侧面衬托有:一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叹地说:“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二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三是写高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了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作者从以上三个方面赞扬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失街亭》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全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张世平,陕西榆林市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