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作者:蒋庆忠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独立的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我们可以根据所教课文内容,在学生领悟课文之后,要趁热打铁,让学生执笔写出自己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之下的独特感受,达到延伸训练的目的。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的父亲在他的育儿书中就说过:“失去感情人就会变成冷冰冰的机器……陶冶好孩子的感情直接关系到他将来的幸福。”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累积平时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思想教育,培养高尚情感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沓而至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思想教育在作文情感教学中首当其冲。
       在作文指导中,要首先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譬如,给学生一份材料让其写议论文,其材料如下: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在举行个人画展时,既没邀请领导,也没搞剪彩仪式,吴老说:“画展就是把画展出来给人看,观众自有评说;请领导来会耽误他们时间,也没必要。再说,白白地剪掉几块绸子,很可惜。”
       看完材料,学生议论纷纷,“没有领导出席没有剪彩仪式,那多没劲”、“多小气,连块绸子都舍不得”……对此,就须耐心引导,吴老并非小气,他很大方,无偿把收藏的名画捐给国家;领导主动要来,是他婉言谢绝,他要给形式主义——泛滥成灾的剪彩仪式泼点冷水。通过讲解,学生受到深刻教育,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吴老严谨求实不慕虚名的高尚品格。然后顺势引导他们应从何角度来联系现实布局谋篇。有了高尚情感,掌握必要的技巧,加之真情投入。一篇篇佳作便可信手拈来了。
       有时,学生的习作中还会出现对社会和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对这种过激思想,教师不能轻易批评,而应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肯定学生的大胆和直率,又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眼睛紧盯在社会的阴暗面上,也不能盲目地讴歌“形势一片大好”。要学会看主流,看大趋势,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现实。如,上海一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大光明前不光明》,文中指出大光明电影院门前有乞丐在乞讨,认为这与老师平常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不相符,并由此对社会对老师产生怀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本身有作者的情感因素参与,如何处理“局部”与“整体”,平常写作对人、事、物的看法,应从什么角度观察?这些都与个人的情感分不开。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纠正情感偏激的现象。写作可以反映阴暗面,关键是以什么态度来写,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看问题当学会一分为二。
       二、紧扣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情感
       社会热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将它适当引入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向社会,增强爱国责任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如针对“全民办奥运”“超女现象”“追星族”“美伊战争”“巴以和平前景”“恐怖袭击”等热点,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又如,对“希望工程”,学生结合作文实际,会有看法,有的说:“我们虽不富有,但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已经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节省开支,为希望工程尽微薄之力。”有的说:“希望工程不仅是救助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更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对此,稍加归纳,然后布置作文。由于情在笔先,学生写来就得心应手,觉得作文并不神秘并不可怕,而是一种享受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
       学生在作文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思路中断,无法选材立意的现象。为此,老师需要创造与之相应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联想所学的知识,启迪潜在情感,渐进最佳状态。如指导学生写《三十年后的一天》,可以先向学生展示21世纪未来科技蓝图,然后设立一个个场景:假使你回乡探亲,农村变化会使你耳目一新;假使你漫步城市,现代设施会使你眼花缭乱;假使你遨游太空,广袤宇宙将由你装点描绘;假使你重返母校,同学聚会将由你一领风骚。有的同学成了科学家,有的同学成了企业家……良好的写作佳境,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触景生情,挥笔而作,文通字顺,情真意切。
       四、在观察自然、描写自然中培养情感
       《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意思是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写文章“辞以情发”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观察描写自然。自然中的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个场景,无不诱发情感的产生。在观察、描写自然时,不能只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更应抓住事物和自己心灵相通之处,外物和内物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才能流出新鲜的思想。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文学季刊《树人》中《信》一文,通篇写由收到的一封信引起的思考和回忆。文章下笔写“是谁给我来的信呢”,把事件端到读者眼前,然而,在适当的地方交代了写信人和信的内容,“信”伴随着习作者的所思所想,习作者的情感不断发展深化。这就是由于自己内心深处对同学的相互通信,有惊恐,有担忧,有……正由于外物与心灵深处有相通的地方,故而情感的闸门被打开。
       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描写自然时要引导学生认真体察,抓住对象的特点,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识得事物的神气;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潜在思考,将情感糅合于思维之中,有层次地不断开掘题材,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参考资料:
       1、于漪著 《中学作文教学导论》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第1版。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5月 第1版。
       蒋庆忠,广西桂林市荔浦修仁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