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研究]苏轼豪放词的词境特点
作者:蒋永政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苏轼历来被尊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作的豪放内涵,究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三种:一是词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具有刚健开朗、雄奇豪迈的气概;二是指词的艺术境界具有豁达清旷,排岩飘逸的神韵;三是指语言的诗意性,句式的散文化。本文仅就苏轼豪放词的词境特点谈谈看法。
       一、“休将白发唱黄鸡”般的执着与进取精神
       苏轼的全部豪放词中,能代表他最根本最真实思想的就是那些抒写兼济天下情怀,表现渴望建功立业报负、精神以及经世致用思想的光辉诗篇。如《浣溪沙》一词,全词洋溢着词人满腔的豪情,闪耀着昂扬的积极进取精神。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正值词人谪居黄州,处于逆境之时。尽管如此,当欢快的兰溪从脚下淌过,兰草丛生的嫩芽撩拨着生命的琴弦,置身在松林间洁净的沙路上,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聆听着乡间树林里传来的杜鹃美妙的啼鸣时,词人从这大自然的音响、新生和不息的运行中获得了永生的启迪,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之歌涌上心头,落于笔端,这是人类的不朽的精神财富,这种对失去了的青春的热情呼唤,对于不管处于什么环境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鼓舞。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般的自信与豪迈胸襟
       苏轼一生胸襟旷达,阅历丰富,思维敏捷,处事干练稳健,即使在大风大浪般的政治风云或坎坷不平的个人遭遇面前,也表现出一种若无其事似的豪迈与自信。如《定风波》一词,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选》中评论这首词说:“作者借在风雨中不怕风雨的心情,来表达人生虽有挫折也不必畏缩灰心”的人生态度,以及词人的“倔强和乐观”情趣。的确,在词人看来,政治上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因此,人生也就不必过分计较地位的得与失,宦海沉浮。要能经得起挫折,“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诗句,充分表达了词人面对人世沧桑的旷达,体现着词人积极进取、稳健刚毅的人生态度。
       三、“天涯踏尽红尘,无波真古井”的豁达与洒脱情趣
       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极为丰富的,除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外,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也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归隐思想对他的影响较大。这种思想的复杂性,体现在词境上,就使一些词的艺术境界显出洒脱的个性特点。如苏轼的《临江仙》一词,以辅君治国、操守风节勉励友人,为友人开释胸怀,不仅动人以情,而且还使友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纯一道心,保持名节。词人通过寄情的山水琴书,将外在的现实矛盾内化为精神排遣,消解在内心深处,使心灵保持或得到宁静。词人告诉人们,人生不要轻易把烦恼表露在外,心灵要像古井一般,不起波纹。在这个世俗社会,词人可以随遇而安,但决不苟且,就像那古井一样显得深沉平稳,表现出儒雅般的真诚坦率与优雅洒脱的个性,词境也显得放任自然,豁达洒脱。
       四、“拣尽寒枝不肯栖”般的清寂与飘逸情境
       苏轼一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也十分喜爱庄子的哲学思想,并且禅宗的精神自由与庄子的精神自由在他身上暗相契合,因此,苏词中有一部分词作表现出亦禅亦庄的豪放情致。如《卜算子》一词。苏轼常为自己身为物役,行不由己而感慨,同时又紧紧守住内心精神活动的一方净土,不愿心为物役。他要让自己的精神从这里升飞,解除尘世的羁绊。这首词便是这种心境的真实反映。全词以人鸿互喻,拟托孤鸿飘泊无定的踪迹,抒写自己仕途坎坷的遭遇。人即鸿影,鸿即人形,两种形象,浑然一体。表面上的自甘寂寞,分明蕴含着孤高兀傲之情,从而使全词形成一种孤、静、冷的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的内心会“毂纹平”,精神会超升,反过来,精神解脱了,也会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正是词人追求精神超升的目的。内心的平静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用宁静的心态来处世,所以,归隐也好,禅机也好,庄趣也罢,都是词人用来调整心态的手段,最终词人还是要回归到儒家的“经世致用”上来,故而,词境显得飘逸清寂。
       概而言之,在豪放这一总体词风的覆盖下,苏轼的豪放词境是多样化的,各种词境又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味。
       蒋永政,甘肃会宁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