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诵读教学浅说
作者:郭艳芳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诵读教学是指在老师指导下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其重要地位自不待言,可目前,诵读教学在中师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或许也是目前学生语言贫乏所致的一个因素。
       刘国正先生在《阅读教学管窥》一文中论道:“过去的学者治学多是下过非凡的苦功夫,如背诵四书五经,背诵《说文》、《尔雅》乃至《文心雕龙》等等,中学生自然不需如此,但就短篇的全文或长篇的局部进行精确的记忆是必要的。”诵读可以储存知识,加深理解,随时体味,这无论在哪门学科中都是重要的。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需要学生诵读的内容范围和数量,可能都不是其他学科所能相比的。这一是因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二是因为每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都需要有几十乃至上百篇诗篇,几十篇名文熟记于心。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幼年诵读唐诗宋词的经验时说:“背得多,自然就不会忘记。我自己感觉,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大凡有建树者都有惊人的背功。马克思能用英语背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一些台词;鲁迅在幼年读书时,他经常是整本书的背诵;巴金十一、二岁时就能背诵出几部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茅盾能背诵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可见,语文教学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从认真抓好“背功”教学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学生“腹中空”、“根底浅”的弊端。
       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学语文12年后,有几个学生能背多少名家名篇,能背唐诗300首的,可能就更寥寥无几了,“不会写诗也会吟”只能是一种奢望。从心理学上讲,“背功”为识记能力,它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选烂、秀才半”成为历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才子的不懈追求。因此,戴震强调不重视“背功”“犹渡河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背功”教学,也是由汉语言特点决定的。汉语音乐性强,便于诵读,名篇佳句琅琅上口,虚词、实词都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充分掌握文章,玩索其语气,模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总之,熟读成诵对于丰富知识积累和推进认识的发展,增进待人接物中谈吐的雅健,促进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提倡背诵,重视背诵,并不是追求“三味书屋”式的“只读书,正午学习,晚上对课”的教学方式,也不是篇篇课文都要背,就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所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应不折不扣地布置完成。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纠正当前忽视语文背诵教学的偏向,不能和死记硬背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混为一谈,也不能和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相提并论。
       重视背诵教学,其中还有个科学指导问题。指导学生背诵,主要是心理指导,这是规律性的技巧指导。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背诵此篇章,使他们产生意志的努力,跃跃欲背。其次,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是反古道而行之,是历史的进步。正如食物只有消化以后才能吸收一样,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好得多。如“尝试回忆法”、“层次分析法”、抓重点句关键句等,不管用什么方法,要因人而异,适当选择,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注意总结交流学生实际具体背诵经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订出有关措施,及时检查落实。要坚持把零星的宝贵时间有计划地用上,每天坚持半小时或者再少一点也无妨,“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重视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教育学生像白居易那样苦读至“口舌生疮”,像欧阳修那样“昼夜废寝忘食,唯读书是务”,像韩愈那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如果我们此时做好了这项工作,学生养成了勤背多背的好习惯,那他们将会终身受益,甚至将来还有可能从中产生出若干个令人叹服的大家!
       郭艳芳,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