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李玉琴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观摩课上,几位到会的专家评委在报告中或评课时,都表达了一个较为一致的观点,那就是: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为养成阅读习惯,非读不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叶老曾说“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这也许就是症结所在。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引领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我们缺乏的正是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和体会。我们总在不自觉地把文学作品的教学变成文学知识的教学。不自觉中已剥夺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教师很辛苦地备课,很激情地讲授,而学生没有认真地读文章,或是草草地浏览一下文章,在对文章陌生的感触下,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不自觉地沦为“看客”。这样的课堂,不管老师讲得多精彩,多深刻,其实都不是学生的亲身体验,那只是教师读书后的心得体会,如果学生对文章没有初步感受和整体理解,老师就去点拨,启发,架空分析,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并无多少帮助。所以,我想,应放手发动学生去阅读,反复地阅读,不能因为读书太浪费时间,或课堂气氛看起来不够活跃、热闹就忽视读这场重头戏。儒家学者认为文章是“读”出来的,“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叶老曾告诫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说:“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是学习国文的目标。”所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读写能力,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再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思考,不能再不经意间把课堂当作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在教学中,每学一篇文章,都要学生认真细致地读,不厌其烦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在反复地阅读中,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生动和作者思想的深刻伟大。而我们老师,就要担负起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责任。在教给学生阅读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渗透作品,在渗透的同时完善“自我”。要知道,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也有多大,学生仅靠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和几本教科书真能把语文学好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会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章的方法,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阅读品味,读课文,读名著,读《诗经》《离骚》,读唐诗宋词,读金庸、三毛,读歌词甚至广告……在阅读中吮吸中外文化之精华,在阅读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博。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写作水平。不经过大量阅读,不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想写出一鸣惊人的好文章,想考出优异的语文成绩,那简直像九天揽月一样难以实现。
       看一看大家们的学习风范,我们应有所悟: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钱钟书先生就学清华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正是“博闻强识”,注重阅读积累,钱先生才终能写出气势恢弘、妙语连珠、智慧幽默的天才作品。著名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十二、三岁就能熟背《古文观止》。杰出的小说家茅盾先生小时候就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试想,没有大量的阅读记诵,没有丰富的语文积累,他们能写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在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写作材料,写作中才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
       作为学生,一定要树立阅读积累意识,多读、多背、多思。要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厚的文化积累,学好语文谈何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认识到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时刻记住我们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别有意无意地剥夺学生读书的权利,抹杀学生读书的热情。要知道,阅读才是学好语文的源头活水。
       李玉琴,河南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