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高中古文教学四读法
作者:李 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是古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文教学一直奉行的准则。在以往的古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向来是教师恪守的“八字真言”。
       新课程标准还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这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对高中古文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当今古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际中,古文教学却往往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既面向文言知识的落实与掌握,又面向古文艺术特色的欣赏,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将字词的理解落实,文句的疏通翻译摆在了最显要的位置,至于文本的艺术技巧等要么轻描淡写,要么略过不提,因为这些在现代文阅读中作为重点大多已经详细讲解过,古文阅读中少讲或不讲也未尝不可。另一方面,多数学生或是对古文有畏难情绪,或是对古文没有兴趣,学习兴致本就不高,因而面对古文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即使被动学习其目的也相当唯一——应考。因此学生常常自动将古文学习重点定位于指向高考的识记重点字词。如果教师想突破考试的束缚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学生恐怕也是漫不经心,鲜有热情。
       所以,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古文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深思:今天,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不再满足于“知之”而迈向“好之”甚至“乐之”,变当前的“要我学”为“我愿学”以至“我要学”,就成了我们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体验不失为提高学生古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文本都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产物,若能以情感、情绪体验为抓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与作者情绪、情感的契合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文本产生亲近感,自然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契诃夫也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调动学生情绪情感体验,反复吟咏诵读是一条有效途径。诵读,尤其是方法多样,目的突出的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沉浸到作者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一方面诵读使作者融注于文中的情思得以外显,另一方面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眼、耳、口、心共同作用,从文本中感觉到的就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情思。当然,这里的读不能是“有口无心”的“念经”,必须是指向文意,用情入境的诵读。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创设出人人参与,愉悦和谐的诵读情境,学生自会身不由己的投身其中,接受并喜爱诵读。
       在古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诵读分为了四种形式:吟读、说读、想读、美读。四种方式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在效用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吟读
       所谓“吟读”就是放声朗读。这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古文时懒于张口的现状提出。学习古文,就应如朱熹所说:“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惟其如此,文本才能深深投影在学生心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吟读的目标定位于字音、停顿、节奏等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全文学习的基础和前奏。走好这一步,学生的学习情绪就容易调动起来。当然,这一环节中,教师优秀的朗读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如学习《短歌行》一诗时,我做了诵读示范后,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在后来的诗意分析中,学生情绪高涨,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边读边析,宛若自己已化身为作者曹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说读
       “说读”就是读原文,说译文。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文本中难词难句的理解与掌握。说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自说自读,也可以互说互读;可以结对说读,也可以小组说读;可以原文与译文对应说读,也可以上下句衔接说读。形式不拘,方式灵活,给学生较自由的选择空间,以调动学生说读的积极性。如学习《离骚》一课时,课文的文句较生僻晦涩,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若将原文与课下注释的译文合为一体,引导学生采用各种不同形式说读,再结合领读、伴读、男女读、分组读、竞赛读等方式,在不断变化的说读中,让学生熟悉乃至亲近文本。也许在教师营造的课堂环境刺激下,学生还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的说读方式。
       想读
       “想读”就是在诵读过程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唤醒自己与文本相似、相关的情绪情感体验,以更细腻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思。联想与想象就如古文学习的双翼,它们能帮助学生走入作者心灵的深处,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意融为一体,形成心灵的合奏与精神的共鸣。如学习《滕王阁序》,可以让学生闭目冥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和谐的画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的俊逸豪放的作者形象;学习《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与亲友之间的真情轶事,边读边想,想得越多越深,对文章情意的把握就越准确越丰富。
       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诵读中寻找课文的美点,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展现出来。美读实际上是欣赏并再现文本之美,是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意的沟通相连,水乳交融。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带入文本,在诵读中与作者的情思碰撞融合,才能于读中会意,于读中悟情,也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出文本之美。任何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滕王阁序》美在景的和谐,情的奔放;《项脊轩志》美在事事含情,情蕴于事;《过秦论》美在气势的壮阔;《雨霖铃》《声声慢》美在情的凄婉,字的凝练等等。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完全能感受到不同文章异彩纷呈的美,而且每个学生产生的审美感受并不一致,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学生定能将自己私人的审美感受再现出来。
       这四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联合用于一篇文章的学习,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分散运用,特别是一些文字较浅易适合诵读的文章,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式的引导及节奏的调控,相信古文教学会走出以往“一讲到底”的窠臼,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到古文的深遂艺术魅力。
       李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