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利用三步法实现语文高效教学
作者:彭宗凯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训练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必须有三步要走——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有机拓展。我们语文教师要以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清清楚楚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把学生领到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
       课堂第一曲:课前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知识学不胜学,记不胜记。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是老师详细说过,但结果学生像没有听过;明明是学生做过,但结果跟没做的一样。反思其中的原因:学习是实践的过程,没有对文本接触,没有对文本独立的理解,课堂没有独立的参与,独立的体验,独立的思考,学习的记忆就不深刻。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刻骨铭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
       因此,每一节课都应该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读课文、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让使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准星瞄准了,有了导航灯,思想也会变通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如:《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不但弄懂诸葛亮为什么把船一字儿摆开、为什么要擂鼓呐喊、为什么要二十条船等问题,而且对诸葛亮为什么能这么料事如神更感兴趣,对《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地互相答辩,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情节,学而不厌地研讨《三国演义》,在两个课时内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与重点,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重要典故,拓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谚语和歇后语。
       课前预习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
       课堂第二曲:当堂训练是课堂高效的“高潮”
       学生获取的知识中主要来自课堂教学。但现在课程改革这几年来,不少教师的语文教学仍停留在“高耗时,低效率”怪圈里。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就必须做到课前定准训练点、课中加强策略指导、进行多维训练与评价。
       1.课前定准训练点是引领课堂低耗高效的导航灯。既要训练,就必须抓训练点。所谓训练点,即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既有语言训练价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起“一箭双雕”作用的词、句、段;还有在检查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薄弱处。训练点不可过少,也不宜过多,到处是训练点,就等于没有了训练点。训练点的确定应该因文而异,因学生水平能力而异,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中挥洒自如,练到点子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阅读策略指导是减少学生做无用功的桥梁。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不少学生把过去学过的字词忘记了,写作文时错别字很多;欣赏好句时找最简单的一句,写体会言辞贫乏,一句起两句止,看法肤浅;写作文抄袭的多,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少,空洞乏味……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起到导师的作用,对每一个学生的水平能力要了如指掌,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就会少走些弯路。如学生错别字多,就教他们以象形法、会意法、编顺口溜法、结构法等。教无定法,最适合学生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就是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设身体验,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教学生找联系,找分析,找对比,让学生从中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策略,导练结合,学生的进步就更快更高。如《生命 生命》一文教学时,为落实和提高学生欣赏句段的能力,在教“飞蛾扑火”、“种子抗争”、“静听心跳”三节时,可以用“带——扶——放”的教学方法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珍惜生命,还体现在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更体现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在一次一次的引导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抒发的感想越来越丰富,能运用“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善代生命、迎难而上”等十多个不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在定准的训练点上做恰如其分的指导,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语言训练场,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如此诗所言:“我无法送你到对岸,只能送给你一叶小舟;我无法送你上山顶,只能指给你上山之路;我无法送给你智慧,只能教你获取的方法。”掌握方法,终身收益。
       3、多维训练与评价是提升学习内驱动力的兴奋剂。现时的语文教材富有人文性,识字量大,知识面广,阅读量大,因此教师要加强多维训练,巧用评价,多一点刺激,多一些思辩,多一些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怀有更大兴趣学习与思维,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多维训练,就是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如《穷人》一课的教学,可以设计课本剧的小品表演和续写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对话、心理描写的理解,还可以模仿作者托尔斯泰小说的细节描写方法创作故事的结局,然后开展“小说交流会”“优秀作品展示”的活动,使阅读与写作和谐过渡,达到水到渠成的快速效果。
       (2)评价导行,阅读与评价相结合,在阅读中评价,在评价中指导,师生互动,各自在“导”与“评”中不断改正和提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生命 生命》的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设计如下评价表:
       《生命 生命》自学能力培养与阅读能力评价表
       
       第三曲:有机拓展是课堂美妙的“乐音”
       1、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弟子规》《新增广贤文》《论语》《吕氏春秋》等经典名句和哲学家的诲人名言,可以通过诵读悄悄地流淌入学生的心田,仿佛天籁之音,净化师生的心田,让心灵之花盛开,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能起到情感催化剂的力量,导人向善,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2、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靠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诗词……让学生的思维更广,更活。
       小结:
       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有机拓展相结合,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起到“1+1+1>3”的作用,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又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心智,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堂训练与评价中不断学习与修正,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找到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与评价能力、水平突飞猛进;在经典诵读中,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彭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