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论园林文学课程建设
作者:张维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园林文学是研究园林文学的历史、特点、鉴赏与创作规律的学科。本人从2000年起在园林艺术专业开设园林文学专业选修课,后来又在全校开设园林文学公共任选课。本文拟从开设园林文学课程的必要性、园林文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园林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的建议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开设园林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1、园林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用其它课程取而代之。首先,园林文学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因而不能用大学语文等课程取代。概而言之,园林文学作品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从表现对象上看,园林文学有其独特的表现对象即园林中的树木花鸟、山水建筑,着力表现园林景观、园林艺术之美;从体裁上看,除散文、山水诗词、小说等外,还包括楹联、题名、园林景观介绍等;从功能上看,园林文学除了审美功能,还有实用功能,它是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的统一。中国园林文学不仅园林诗词、山水游记具有审美功能,即使是园林题名,也可以娱乐性情,让我们认识园林艺术的美,给人以人格上的熏陶,但园林文学又有实用功能,正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以说,园林文学给园林艺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好景一经道破,便成绝响”,流传久远,可见园林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其次,园林文学具有文学性,因而不能用园林概论、园林艺术史或实用写作等课程代替。在我国传统园林专业教育史上,为了加强园林文学艺术修养,有些院校的教师在讲授园林概论、园林艺术史等课程时,兴之所至,顺手拈一些园林诗词、楹联等作品,进行讲解,这些做法,也可能激起学生对园林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喜爱,但毕竟这种讲解不成系统,也不规范,难以收到很好效果。甚至有可能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难以很透彻讲解,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另有一些院校把有关内容放在实用写作课程讲授,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园林文学虽然具有实用功能,但可以说它更注重审美功能,因此,更注重文学性,其思维方式也更注重形象思维,这与实用写作是有区别的。
       2、开设园林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实施通才教育,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高等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农林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合格人才,已成为农林高校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所致的知识整体化趋势,以及日趋社会化和综合化的农业生产,对农科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基础宽厚,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操作技能强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宽口径人才,即由窄深专业型转向广适性的通才型,因此在知识的深度上,要求学生擅长一个专门领域,在知识的广度上,要了解几个不同的学科,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力,而且还要具备社会、历史、自然、艺术等方面的广泛素养。园林文学课程的设置,对园林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至少有如下意义:①传授跨学科专业知识,因为它涉及面广,文学、园林、建筑、历史、传统文化等均有涉及。②增强学生多方面的修养,园林文学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具有广阔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甚至人生境界修养。③由于园林文学实用性的一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是一种训练和加强。④由于园林文学的文学性,文学艺术创造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园林文学课程对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实施通才教育,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是一门不可多得的理想课程。
       二、园林文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园林文学》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园林文学的有关理论,掌握园林文学欣赏与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热爱,为从事园林艺术专业工作服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论知识方面,了解园林文学的历史概况、名家名篇,了解各文体的特点;在能力、技能方面,能撰写园林文学的鉴赏文字,能够较熟练地撰写园林景观介绍、题名、楹联、诗词、游记等文学作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认为园林文学一般应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较适宜,学时为30—40学时。因为学生已经经过了《大学语文》和园林史、园林园艺概论等课程的学习,对文学知识和园林艺术的有关知识有了较系统的了解,为学好本门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如下;
       第一部分:园林文学概述。主要讲授园林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园林文学的发展概况及园林文学的一些基本审美范畴,如景象、意象、形象、趣味等。
       第二部分:园林文学作品欣赏。主要讲解历史上优秀的园林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裁的作品的特点及欣赏规律。
       第三部分:园林文学写作。从创作的角度,分别讲述园林景观介绍、题名、楹联、诗词、游记等文体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三、园林文学课程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是上好本门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讲解园林文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第一是要联系历史典故,即很多园林文学作品都是跟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比如陆游的那些游览沈园的诗篇。第二是要联系园林景观,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可以搜集有关兰亭这个景点的资料,比如兰亭的结构样式、形状特点、建筑方法、历史变迁等。第三是要联系学生实际,即要尽量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实际、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实际来进行教学,因材施教。第四是要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精讲多练,重在能力培养。由于本课程知识跨度大,涉及面广,课时又有限,课堂教学尽量做到精讲多练。“精讲”,即把最基本的知识点讲清楚;“多练”,即对重点文体要多训练。比如“园林景观题名”一节,主要讲述题名的特点,结合历代典型的题名归纳出几种基本的题名格式,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本课程的讲练比例应基本做到2比1。
       3、在教学方法上,可形式多样,如讨论课、案例教学等,并且可以根据园林文学独特的表现对象——园林艺术这一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放映有关的园林风景录相片、幻灯片,辅助教学,还可将学生带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地,进行现场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建立合理的考核办法。本课程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抽测(占20%)、课外作业(占20%)、课堂表现(占5%)、公开发表作品(占5%);期末考查由学生自己选题、考察,写1—2篇园林散文作品(含园林景观介绍)或诗词3—4首(占50%)。
       四、园林文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积极加强对历代园林文学的分类整理和系统研究。这是课程建设发展的基础。中国历代园林文学源远流长,但缺乏必要的资料整理,因而显得零碎,没有系统,这不利于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在这项研究中,应提倡合作研究,相同专业教师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互相合作,尤其是中文专业教师与园林专业教师要联合起来,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2、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养,这是上好本门课程的前提。前面已经谈到,园林文学不仅涉及文学艺术、美学、传统文化,而且涉及园林建筑艺术、园林史等等多学科知识,而高等农林院校担任本门课程的老师大多是中文学科出身的,他们对园林艺术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因此,要上好本门课,如果没有园艺方面的基础知识,是难以想象的。
       3、加快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对一门学科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遗憾的是,笔者尚未见到质量较高的园林文学教材。本人认为一部质量较高的教材至少具备如下特点:①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②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③必须适合教学。因此,编写园林文学课程教材,既要有理论介绍,又要有实例分析,既要有教材本文,又要有必要的练习训练,要能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点。
       张维新,男,湖北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