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三笑”
作者:陈洪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鲁迅的小说《祝福》写到了祥林嫂的三次“哭”诉,即在婆家抢人时的“哭喊了几声”,强嫁到贺家岙去时的“一路只是嚎”和反复叙说阿毛被狼吃后的“淌下眼泪来”。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还直接描写了祥林嫂的三次“笑”,与上述“三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照应,在深化思想内涵,丰富人物形象方面,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祥林嫂的第一次“笑”,在初进鲁家之后。从冬初到年底的短短的三个半月之中,她由“试工”而成为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整天的做”,“食物不论”,所有的活“全都一个人担当”,以至鲁四老爷家都不必再“添短工”了。就在这样沉重而辛劳的工作中,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祥林嫂是一个“手脚都壮大”,又极其“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干起活来“实在比勤快得男人还勤快”的人,但她只有“五百文”的月薪,鲁四老爷也只是把她当作是“不开一句口”、只会“整天的做”的“活牲畜”罢了。所以,祥林嫂的“笑”是她“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下意识的麻木的苦笑。
       祥林嫂的第二次“笑”,从二进鲁家之后与“善女人”柳妈的对话中反映了出来。当柳妈故意追问她“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即改嫁贺老六之事)时,鲁迅写道:“她笑了。”我们知道,在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中,仅有两年多的时间可算是“交了好运”的,即通过卫老婆子所作的介绍:她有了个“有的是力气,会做活”的男人,还添了个“很听话”、又会“坐在门槛上剥豆”的胖娃子,同时家里“没有婆婆”,“房子又是自家的”,因而祥林嫂似乎有点心宽体胖了。其实,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像祥林嫂一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不会得到真正持久的幸福快乐的。祥林嫂的“笑”也是瞬息即逝的欣慰的笑,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朴素的生活愿望。
       祥林嫂的第三次“笑”,是她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回来之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嫂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现实中的祥林嫂饱受苦难,而虚幻世界里还要延续这种惩罚:在阳间,孤苦伶仃,得不到人间丝毫的温暖,苦熬一生;去阴间,还要被阎罗“锯开来”,令人胆寒。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只有拼命的干,当“快够一年”了,才将“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送到庙祝那儿,捐了门槛钱。满心想“找替身”,“赎罪名”,“免受锯”,然而换了的却是彻底的绝望。祥林嫂的“笑”是天真愚昧的笑,反映了封建势力的高压和愚弄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鲁迅先生用“三哭”,揭示出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用“三笑”,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宗法观念,封建礼教和阶级压迫发出了强烈控诉。
       陈洪平,甘肃山丹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