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明洪慧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诗经产生之日起,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始终光芒四射,以其独特的形象美、抒情美、音乐美吸引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深深地陶冶了他们的心灵。迄今为止,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是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那些作品,都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这些作品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体现了人文关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鼓舞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对天下贫苦人的同情心和阔达的襟怀,使人感触至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淫威,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李后主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事实上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孤旅图,典型概括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游子感伤之情,诗人在“真”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体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
       意境美:“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溶与统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一个登高望远、仕途失意、满怀悲愤之气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音乐美:诗歌和音乐像一对孪生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结合在一起。诗人运用语言时推敲斟酌,不仅从意念上考虑,而且还从音韵上审辨,力求做到意与声协,以声助意,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意味的语言音乐美。《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以叠字摹声,富有乐感,生动逼真,后面“大珠小珠落玉盘”更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是千古绝唱,它把诗歌的音乐性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给人强烈的审美感染。
       三、发展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的。因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二十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
       中国古典诗词让人回味无穷,在欣赏诗词时带给我们的有时只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但是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某种新鲜的思绪、特别的体验,获得了某种微妙的感触,进入了某种悠远的意境。此番滋味,清纯醇厚妙不可言。
       明洪慧,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