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李明宪 魏晔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地位。这就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在实施智育的同时,必须实践德育和美育,切实贯彻“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文道统一的原则。
       一、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优势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其任务就是在学生中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将美学渗透到语文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和评价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使之成为身心健全发展的一代新人。
       具体说来,美育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净化灵魂;它能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明修养程度。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脍炙人口,它融各种美于一炉,可谓五彩斑斓,美不胜收,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美的语言和手段激活语文教学,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已成广大同仁的共识,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入境、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动憾心灵、触发情思,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的环节和途径
       语文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活动和其他基础学科的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利用课文的美育因素,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水平,主要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以美的语言感受吸引学生。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语文教师应注意讲究自己的教学语言,假如教师对教参过度依赖将教参上的语言简单地搬到课堂上。这样的语言自然不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反之,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如行云流水,或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或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或生动亲切,词采华美,节奏鲜明和谐,让学生听课时能产生如坐春风,如沐时雨的美感。试问,有了这样的教学语言,何愁学生审美情感不被触发?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教学时可用语言描述诗中画面:山岭迂回,道路崎岖,诗人看到友人的身影渐渐远移,最后在视野中完全消失,但诗人却久久不去,仍停立在漫舞的风雪之中。教者只有常常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用语言弹奏美妙动人的乐曲,使之在学生头脑里回响激荡,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美的文情,熏陶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充溢着诸多美的情感。有对人生美的敬仰,有对祖国的热爱,有对大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艺术美的瞩目,这种种美好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美好崇高的境界。当然,感情不可能靠讲解传递,但它可在感觉中,在认识想象过程中产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描写的美好的情感世界中和具体的美的环境中,让他们在其中认识美、想象美、鉴赏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感染。美的事物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以美示真,以美启善。《挺进报》中的陈然、许晓轩,《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一件珍贵的衬衫》中的周恩来,无不让学生在敬佩的情感中滋生出对英雄、对祖国的热爱;那“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让学生从悲剧美中由同情、关注而唤起善良之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可爱驯良的小松鼠,又从另一角度向学生展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其次,让学生体验真情美。那“穿着黑布大马褂”的“背影”诉说着美好的父子之情,魏巍的“梦里寻师”书写了美好的师生之情,一只羚羊木雕也道出了美好的友情……它们凝聚在一起集中地向学生展示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学生在学习中将会感受和领悟到人生美的启迪,逐渐加深对世间真情的体验。适当的优美的音乐和文章有机结合,能烘托出更高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种新的兴奋和刺激,文章意境得到升华,在和谐动人的情境中去想象、去感受,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自觉地变“要他学”成为“他要学”。《挖荠菜》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章,教学时可配上情感较吻合的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学时可选低沉、委婉、缓慢的曲子配乐,这样的音乐本来就给人一种悲凉孤独的感觉,未读课文,先有情,再加上有感情的朗读,二者结合,很容易创造出优美的意境,通过配乐朗读,师生被文中小姑娘的命运打动甚至含泪,这时再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去创造,从而,给学生以深深地感染,给学生一个更深刻的感觉。
       3、以美的朗读激起审美情趣。朗读尤其是美读有利于学生品析、揣摩词句的隽永和优美,从而进入情境,把握感情,进一步欣赏文章之美。一篇感情丰富、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的作品,教师朗读时如能读出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便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美的情感受到触动并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创造的美的艺术境界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体味到作者家庭惨淡的家境和文中那真挚的父爱。教学时可用一种缓慢的、深沉的语气朗读课文,制造与课文背景相适应的凄楚、感伤的情绪,使这种氛围弥漫整个课堂,学生便会沉浸在作品的特定的氛围中,虽然课堂不能出现情绪高涨、踊跃发言的情况,但却创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因此,通过教学语言朗读刻意创设美的意境能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功效。
       4、美的情感培养审美观念。情感之美是文章的精髓所在,鲜明的爱憎在好的作品中尤为突出。理解并接受作品中的健康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一大成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情满课堂,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作为教师应当让初懂人事的中学生明确:人类丰富而崇高的情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之一,它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最后一课》、《藤野先生》、《谁是最可爱的人》展示着高尚的爱国之情:《我的老师》、《散步》、《背影》的人伦真情感人至深,作品中无论是对正义的讴歌,还是对邪恶鞭挞;无论是对自然赞美,还是对人性的礼赞,无不展示着人类生活的多彩多姿。文学即“人学”,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学”的开始,这种审美的观念应该教给学生,同时应当通过作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真实生活,抒自己的真情实感,再现和创造自己生活中的美,讴歌生活之美。朱自清曾经说过:“美学是为了美育”,要在语文教学中让教材的美感因素放出异彩,应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及时发现美,以情渲染美,以理激发美,以各种美的“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心,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寓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运用文章中美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情操陶冶,把学生感受到的美引向深入,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受美的心,鉴赏美的眼,表现美的口,创造美的手。
       5、以美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所阐述的理念,加以明示,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区分“是”与“非”,使学生的行为不仅有高尚情感的驱动,也有正确理念的导引。首先,要向学生明示观点:“文以载道”。《蚊子和狮子》告诉学生一个美的理念:不要骄傲自大;保尔诉说的又是另一种美:人生的价值在于为壮丽的事业而奋斗。而《成功的秘诀》则道明了“聚精会神”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文的观点主导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设计相应的语言训练,通过学生的思维想象,去领悟美、鉴赏美。其次,榜样的力量胜过训诫,美的榜样对于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文中的鲁迅、周恩来、竺可桢、梨花等等,一个个美好的形象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其得到净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6、以美的文章特色,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创作能力,这是写作中渗透美育的最经常、最重要的任务。首先,让学生感受创作中的艺术之美。有句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有审美创造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懂得艺术写作之美。《荔枝蜜》中欲扬先抑之美,《挖荠菜》中前后对比之美,《范进中举》情节设计之美,《“友邦惊诧”论》文笔犀利之美,都可在课堂上明示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欣赏其美的同时,学习它,模仿它。其次,让学生多方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让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不断地体味,才能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正确、结构严谨的美文。
       李明宪,四川省宣汉县圣灯中学教师;魏晔玲,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