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作文批改实效性探究
作者:孙爱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文批改时指出学生作文中的偏颇、错误,讲明写作的有关道理固然是必要的,但如果缺少情感因素,就很难发挥出作文批改的指导作用、规范作用。作文批改中贯彻情感原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l、善于抓住学生情感表达的契机,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拨动学生的心弦。
       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迅速,日趋成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的感觉比较敏锐,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情感取向,但由于作文命题、取材、立意等控制性因素的影响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心理状态,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能、不愿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一旦学生有自我感情的自然流露,教者就要很好地把握住它。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父母离异后与父亲相伴的艰难生活:“母亲走后,父亲变得沉默寡言了,每天到天黑才回来,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接二连三地抽着闷烟。我似乎觉得父亲对我的态度不如以往了。”批改时我没有拘泥于作文自身因素,这样写道:“××同学,读了你的作文,我很理解你目前的处境。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波折坎坷,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它们。你还记得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吗?我相信你是一个坚强的人。”后来这位学生在作文本中夹了一张字条:“您的话语使我升起了生活的希望,也让我感觉到有许多颗心在和我一起跳动,我会永远记住您的话的。”富有情感的话,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2、根据学生作文的内容,用具有震撼力启发性的话语去激活学生的情感。
       有些学生缺乏生活的感受力、评判力,写出来的作文常常干瘪、苦涩。也有些学生由于受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应有的生活热情,或对生活中的人、事作出不正常的反应。对于这些情形,如果教者仅仅批上个“阅”字,或写上“太差”、“缺乏感受”等评语,不用多长时间,学生写作的动力就会消失殆尽,就会觉得写作是一件索然无味、极其痛苦的事。教者应当积极的引导,用启发的话激励他们去思考。
       一位学生在《街头一瞥》中写道:“我走到西街,咦,怎么围了一大群人?我怀着好奇挤进人群。一个老人坐在地上,双手紧抱着膝盖,满脸痛苦的样子。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似乎在指责一个莽撞的年青人,但没有一个人去搀扶老人。我挪动了几步,忽然想起了前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消息……于是我悄悄地挤出人群。”很显然,该生本想伸出援助之手,但由于社会上某些不正常的现象,望而却步。如果教者简单地作出评判——“面对受伤的老人,你能无动于衷吗?”那么下次作文时该生给教者的必然是一副假面孔。于是我写了这样的批语:“生活中确实有像你看到的那种不正常现象,但那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正常的、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努力去消除,从我做起,你说是吗?试想想,当你处于困境、孤苦无依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呢?”
       3、鼓励学生写批后感,促进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有一个学生在题为《我终于认识了他/她》的作文中叙述了他与一个同学从亲密相处到决裂的交往过程,结尾是这样写的:“那时(考试时)我真是气愤极了,想不到朝夕相处、义气相投的老朋友竟然连这一点忙都不帮,还算什么知交昵?自那以后,我就渐渐疏远了他。”我给他的批语是:“我提出三个问题,请你思考并回答:你的择友标准是什么?你知道朋友有哪些类型吗?回过头去想一想,你觉得以前的他怎么样?”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该生就把作文本交到我桌上,并且写下了整整两页纸的体会,我提笔又给他写了一句话:“看到你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有了正确的择友观念,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作文批改中融入情感因素,往往会取得比单纯的作文批改更为显著的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其实也不难,只要教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就能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就能给学生带来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和动力,何愁写作能力不能提高呢?
       孙爱明,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