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作文创新的四个途径
作者:董华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时说:“应当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是科教兴国的一项重大举措。当今世界教育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所当然要承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任。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我始终把握着作文与创新的关系,让学生用新眼光去观察新生活,发现新素材;以新手法去反映新生活,表达新体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下面浅谈一下我的见解:
       一、立意要新。文要取胜,贵在立意出新。而立意要新,关键要从他人习以为常的材料中挖掘出他人没有的或尚未发表过的新观点、新感受、新体验。
       “严师出高徒。”这句至理名言无人不知。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思维,从全新的角度,逆向提出自己的观点——严师未必出高徒。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标新立异。的确,严师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徒,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针对当今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面对现今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的中学生,如果严师稍有不如意就对学生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在行为上存在过激行为,体罚了学生,就可能造成对学生身体的摧残。可见严是要有限度的,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对此,如果学生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新观点写出文章,当是很有其现实意义的。
       二、角度要新。有的文章主题并不新鲜,但选取的角度是新的,仍能给人以新鲜感。因为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体裁的不同处理,或写作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景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另辟蹊径,明白“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对科学,对真理执着追求永不妥协的精神体现,我们要勇于走自己的路。而有的人拿它作为挡箭牌,拒谏饰非,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同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主题。
       三、选材要新。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但没有想到更没有写到的,你看到了,想到了,也写出了,这也是新。由此可见,在选材上要有所创新,就是要见他人之未见,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抛弃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要选用那些紧跟社会节奏,把住时代脉搏,反映当代新风尚的生动新颖的材料入文,教育学生千万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写“妈妈”一类的题目,许多学生离不开妈妈严冬为我织毛衣、雨中为我送伞、深夜背我去医院这些旧的发霉的材料。我们可以请学生写妈妈让“我”教她普通话、让“我”教她如何上网、让“我”教她识字学文化等等。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会与众不同,能给人以新鲜感,更有可读性。
       四、语言要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如果没有文采,都是一些陈词滥调,就流传不远。
       总之,创新是写作的永恒追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只要学生不断加深自己思维的深度,拓展自己思维的广度,一定能将创新贯穿于整个写作的始终的。当然,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文以载道”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
        董华平,教师,现居湖北安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