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指导学生写好生活作文
作者:赵轶慧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所谓“生活作文”是指“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来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生活作文”大大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使学生作文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学生成为作文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说想说的话题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真正把作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善于观察。观察是人脑通过感官对象的感知活动,是写作的一种基本功。通过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鲁迅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所以让学生“向生活要作文”,就必须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更不是笼统的看,而是要细致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看。指导学生观察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做到细致、多角度、运用五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观察海,首先有意识的要求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如既要朝前看,又要朝远看,既要朝半空看飞鸟,又要朝海面看轮船,既要看潮涨,又要看潮落;还要求学生充分开动五官:听潮鸣、听海风,嗅水味,踏沙滩;同时又要学生多角度观察,如晴天、雨天、黑夜、白天的海。通过全面的、多角度的观察,学生才能真正的了解大海,写起海来才会有声有色,说起海来才有真情实感。
       二、善于感受。感受是感官受到刺激后的心理反应。它与观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平时所说的“熟视无睹”,与其说是观察的问题,不如说是感受的问题。现代中学生生活领域虽然多是两点一线,但事实上他们已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耳濡目染,亦可算“见多识广”。再加上广播、电视等信息的传递,对书籍、报刊的汲取,应该说缺乏材料的问题是不大存在的。但学生为什么写作文还是一筹莫展或者东拼西凑呢?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生活缺乏理解,缺乏热情,缺乏思考,即不懂得去感受,所以“向生活要作文”,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首先要求人要多情善感,这就要求观察者和参与者对于世事人情物态都不要置身事外,无动于衷,而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还要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投入生活,对生活产生兴趣,充满热情,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其次还要养成对生活各种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只要接触生活,就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爱思考的人,往往经过深思有了感受,不爱思考的人就一掠而过,了无痕迹。
       三、提高认识。人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认识,但认识能力的高低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观察程度和感受水平。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才能较好地整体把握观察对象。如果认识能力低下,就算对着金子般的宝贵写作材料,还是“有眼不识泰山”,无从下笔;就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也还是抓不到关键东西,只能写一些“中不溜儿”的文章,更别说自成风格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认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情况,经常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还围绕一些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理清学生对某些问题、某些事物的模糊意识,提高学生对事物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认识能力踏上新台阶,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挖掘生活素材的意义。只有认真挖掘生活素材,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更透彻,写起文章来才能思如潮涌,别出心裁,富有创见,便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云亦云、千人一腔的作文状态。
       “向生活要作文”,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作文教学的必然之路。但我们必须让学生对这一切“有话可说”,能“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好”才成。所以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才会有想说的冲动,才能在他们身边的生活中找出珠子。
       赵轶慧,哈尔滨师范大学2004级中文系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