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篇探赏]余华《活着》的意蕴解读
作者:李 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先锋时期的余华一向以“冷酷”和“残忍”著称,也许是离先锋的距离还不甚遥远,他在转变后的创作中某种程度延续了以往“无我的叙述方式,常常在作品里创造出一个冷漠的叙述者,在摹拟的老成中‘尽可能回避直接的叙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的叙述方式,而他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讲述富贵一生的故事,有评论这样说:“作者这样的态度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他压根就不准备对笔下的生命表示什么属于人间世的态度;他的任务,好像就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地叙述一通了事。其它的你爱怎样怎样,与他无关。”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此时期的余华,“在平静得近乎冷漠的叙述底层,汹涌着一股心灵的潜流。……这股心灵的潜流无疑是余华发掘出来的人类特有的情感世界。”而小说《活着》,透过富贵的故事背后,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家余华深埋的热血和对人置身苦难其中的无力感。
       《活着》的故事情节是在老人富贵的回忆中展开,富贵是旧社会典型的地主少爷,吃喝嫖赌,游手好闲,不把家人亲戚们当成会事,任何事都任性而为。但就他这样胡作非为的人,性格中也具备了善良、诚实、胆小懦弱等特点,他赌光了家产,在父亲“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道理”的教训下,挑着铜钱磨破肩膀去还债。但厄运自此便跟上了他,先是父亲死,妻子家珍被娘家接回,原先的地主少爷得像个长工一样下地干活。富贵倒不怕干活,他难过的是从此一家人都要跟着他过苦日子,学着干以前从没干过的体力活了。好不容易等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到家,“家珍一回来,这个家就全了,我干活时也有个帮手。”一家人辛辛苦苦干活只能吃粗粮住茅屋,过着跟以前天悬地殊变化的日子,可是照样高高兴兴,“吃起粗粮来也不往外吐”。在余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富贵连这样的日子也没能过多久,其后他被过路的国民党军队带走,在军队两年中吃尽了苦头,等他回到家中,得知母亲已下世,而他的女儿凤霞,则因为发烧变成了聋哑人。
       全国解放后,富贵租种的五亩地划分成自家的地,“日子苦虽苦,过得还算安稳。”几年后妻子家珍因为太过劳累得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儿子有庆只能每天光着脚跑着上学放学,有庆这么跑来跑去倒成了学校里的长跑冠军,他是体育尖子在给别人输血时被疏忽的医生抽血过多死去。富贵的“心里疼得受不了……疼得我都哭不出来了。”但要命运叫他哭不出来的还在后头,他女儿凤霞到了适嫁年龄因为聋哑嫁给了歪头的建筑工人二喜,一年后却死在了医院的产床上,凤霞留下的儿子家珍起名叫苦根,因为这孩子“生下来就没了娘”,凤霞死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家珍也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富贵的厄运并没有结束,苦根四岁的时候,二喜被工地上吊起的水泥夹在中间挤死了。富贵只好把苦根带回乡下,千辛万苦劳作养活他,因为有孙子在,他心里高兴,对未来的生活又有了希望,可就在苦根七岁的时候,却因生病吃了太多的豆子离开了人世。晚年的富贵孑然一身在地里劳作,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牛,老牛叫自己和所有亲人的名字。
       《圣经》《约伯记》写了一个好人受难的故事,故事的总结是:不要寻找受难的原因,因为上帝的意志是人类不能把握的。几千年过去《约伯记》的启示意义仍然可以用到《活着》上面,命运的击打让富贵失去所有的亲人,而他没有一点抗争的能力,只是很驯顺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余华创作的转变是因他体会到描写现实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现实一种》做为文学作品已经很残忍了,但是与现实中的某些事情相比,还根本算不了什么。”果然,他成功了。
       
       李冰,河南经济管理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