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作者:陈 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例如,教学鲁迅小说《药》,要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周恩来总理的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陈铁军、周文雍烈士为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奉献精神,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的点,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我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与评价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至,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3. 注意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类似作品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4. 善于总结,巧妙点化。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电话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跟上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现代健康人格的教育。
       陈明,教师,现居河北省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