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开放性语文教学实验总结
作者:崔林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课题的由来及内涵
       传统语文教学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主,整齐划一、统一要求,内容有限、教法单一,形成的教法往往是程式化的,不注重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致使学生很难找寻到自己的闪光点。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经过探索研究最终把改革的目标定在开放课堂、开放教材、开放思维的环节上,形成“开放性语文教学”课题。
       “开放性语文教学”是运用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法,开拓思维,激发兴趣,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过程。它是以拓宽视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强化人格教育为目标的课题研究。
       实验过程
       (一)改变教法。
       1.注重能力目标训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改变过去那种一篇文章讲到底的做法,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采取单元教学。发挥集体备课优势,每单元由单人备课——集体评议——分别上课——讲出特色,既尊重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又鼓励教师创造有个性的课堂,从而使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突出单元训练目标。二是采取“示范——指导——自学”的教学模式。重点讲解每一单元的第一课,有目的地、示范性地教给学生如何分析文章。依据此法再指导学习第二课内容,这是对上一课所培养的能力作进一步的巩固。第三、四课一般为自读课,要大胆放手学生,强调重点后,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概括,然后检查、交流、讨论以至更正,这又是对前边所学能力的运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并及时鼓励学生的成绩,肯定学生的进步。这样的教学开放的是教材,教给的是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便会不断地提高,独立品评作品的习惯也会逐步养成。
       2.开放课堂,形式多样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个共识: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功,全靠积累。这诚然是事实,但学生因此产生了“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想法,语文老师就此走入了两难境地。思之再三,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们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改变课堂教学法,即开放课堂,以多种形式表现教材。比如学习诗歌单元,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听朗读带,举办朗诵会,学写诗词等。
       再如改编课本剧。文言文是学生较为头疼的一块内容,单纯的字词句教法已使学生厌烦了古人的作品。其做法是把文章中对话内容多,人物个性突出,故事性强的篇目让学生改编,在课堂上演出。这既调节了学生枯燥的学习氛围,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正遵循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
       3.开放教材,定向培育,资源互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班都有部分同学学有余力。他们思维活跃,自主能力强,并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鉴于此,我们认为把所有的学生圈定在课堂里,已不合时宜。因此,在每个班中选取5—7名同学,发挥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空间。具体做法是:对于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若能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课文内容和思考题将赏析、点评写在书上,课前检查合格,本节课即可在图书馆分组进行指定性阅读,下课时将作业收回。最初,好些同学担心脱离课堂会影响成绩,但经过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调研考试的检验,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没有下降,反而他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许多。
       (二)以活动促教学。
       1.开放学生思维,加强课内语文活动。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前古诗词积累鉴赏,课本剧的上演,小型朗诵会等,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办了文学社,并成功地举办了演讲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讲座等活动,还观看了电影,写出了不少影评。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了语文的外延,领悟到“生活即语文”的道理。
       实验效果
       几年来,通过改变教法,同学们学到的是方法,习得的是知识,是第一手的资料。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空在生活中,在书海中。《梦舸》作文集和《读书》刊物的排印以及一本本学生习作自选集便是我们近年来的实验结晶。我们还不能说成功,但这一页页,一篇篇文章,的确让我们感慨不已,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前行。
       
       崔林生,山西忻州师院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