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策略例说
作者:李兆丹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思维,那么,语言文字也就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了。著名教育理论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促使学生在复杂的阅读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启迪思维。教学传统课文《鸿门宴》时,教师可朗诵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并介绍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著名诗句,并向学生提出疑问:一代雄杰项羽在生命最后的跑道上发出壮志难酬的感叹,何以落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下场?理解项羽在鸿门宴会上由于过于仁慈而错过杀刘邦的机会并最终导致失败的原因,以这样“有意思”的方式提出,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借助“牵一隅而提挈全篇”的问题有效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二、将有层次的问题以连续的方式呈现,发展思维。在教学《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第一部分“理解我与地坛的关系”时,师生共同确定了以下阅读要解决的问题:①史铁生为什么喜欢地坛?②作者在文中有哪几处关于地坛景物描写的?这几处景物有什么特点?③15年来,史铁生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④在对生命的追寻过程中,地坛给了作者什么启示?⑤如何理解“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⑥为什么地坛使作者得到这样的启示呢?⑦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感情的?
       这些问题都是指向学生的思维领域的,有的侧重于提取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思维的准确性与明晰性,如问题②③④等。有的问题意在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这是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必须反复训练,如问题②⑥⑦等。有的问题则侧重检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问题①⑤⑦等。为解决中心问题而衍生出连续的子问题,并一起呈现于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也使阅读纵深掘进,给阅读训练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将有深度的问题以诱导的方式解决,深化思维。在教学《祝福》时,教学进行到了让学生自主研读祥林嫂的三幅肖像描写,透视祥林嫂的悲剧发展历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提出一个同样的看法:“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一句中“分明已经纯乎”重复累赘,大师也有失误。这显然是从平面去简单思考产生的误解。教师不动声色地诱导道:“分明”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模糊”。“已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刚刚”。“纯乎”相对于什么而言?——“大抵”。点到这里,就不说了,让同学们自己琢磨。大家交流一阵子,感觉出来了,这句话是从不同角度对沦为乞丐的祥林嫂进行确认,“分明”是从时间上判定,“纯乎”是从程度上判定。三个词语连起来,又显示出“我”判定是由远及近,逐步加深的,这过程本身就融注了“我”对祥林嫂的关切与同情。精心的诱导,取决于教师适时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途径,贵在点而不透,言而不明,让学生自己进入,去“透”去“明”,否则有悖自主阅读的真谛。
       四、将有联系的问题以拓展的方式展开,拓展思维。不少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常常文已尽而意无穷,或制造悬念留下空白。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可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可根据文中的两大波澜设问:①假如项链没有丢失,此文情节如何发展?②付出巨大代价后知道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又会这样呢?此问一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纷纷献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大家互评互议,根据课文主旨评选出最佳答案。通过这样的推想,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路瓦栽夫人的遭遇和结局确实有种种的偶然、多种变化的可能,但只要是社会环境、自身性格缺陷的影响,悲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便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角度,自我悟出真谛。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在长期探索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李兆丹,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