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的意义与途径
作者:曾海锋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生活是孕育情感和思想的土壤,也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加强学生的写作基本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投身社会,去拥抱生活的亮丽,感悟人生的真谛,广泛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学生在观察、分析、审美、想象、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在此,就“如何指导学生广泛搜集和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个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见解与体会。
       一、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文是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试想,学生们在写作时,谁不想生动传神地描绘事物?谁不想在作文上痛快淋漓地抒发感情,有理有据地发表看法?谁不想“妙笔生花”写出精彩的文章?然而,我们语文老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经常看到的大多是写得平淡乏味、题材陈旧、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缺少真情实感的“混水文”;却很少发现选材精妙、构思新颖、组材灵活、主题鲜明且富有新意、令人赏心悦目的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们的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和缺乏对生活中写作素材的积累所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此看来,语文老师教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心时政,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全面搜集和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对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是何等重要且多么必要!为此,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指导学生学会劳动,热爱生活,围绕“我为城市添光彩”的主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爱护环境、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维护交通秩序、关注城乡发展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有诚心、懂关心、献爱心、用善举,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并把自己对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以观察日记或笔记等形式记录下来,以便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锻炼学生的生活意志,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质和道德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阶段。对于中小学生,没有一定的积累就无法写出较好的文章。积累不仅是指知识积累,还包括生活经验、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它是写作能力发展的必要准备。然而,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一般通过以下两条重要途径:
       (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并从中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可见,文章的源头就是丰富多彩、极富个性的生活。
       1.生活处处有阳光。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社会生活中人、事、物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要求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同学、老师、邻居等人身上发生的好人好事做起,逐步扩展到关注社区以及家乡乃至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上来,鼓励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感人事迹以日记或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能抒发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心志,净化学生的灵魂;还能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生活如同“万花筒”,它总是千变万化的,随时随地会有“风雨雷电”的发生。老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正视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阴暗面,敢于剖析生活中的假恶丑,做生活的正义卫士!也就是说,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和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同时,还要教导学生敢于正视并揭露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假丑恶现象。我们要勉励学生运用手中的妙笔以随笔或小品文的形式去揭“丑”批“恶”斗“假”!这样,既让学生达到积累写作素材,又可实现练笔作文的目的,还能增强识真辨假、惩恶扬善、审美判丑的能力。
       3.生活是一所充满神奇色彩的大学堂。形形色色的生活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且为我们的成长与进化创造了条件,可以说生活是磨练人的意志、造就人才的摇篮!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勉励他们要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敢于接受社会大熔炉的各种考验和锻造,深入感悟人生的真谛,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广泛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并用青春的梦想和智慧的画笔去勾画自己未来的美好蓝图,去描绘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二)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多读书,扩大阅读面,实现对生活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唐朝诗人杜甫有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诗句道出了读书积累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从中获得对生活素材的积累。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不可能亲自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因此,要深入地感悟生活,不仅要求学生深入领会课堂教学中文章里所描绘的自然万物与人生百态;还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大量而且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交际活动。阅读是间接的生活之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而写作是把这种认识、感悟和思考进行思维的加工整理和再创造并以书面的形式反映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典籍(包括小说、散文、诗词、戏剧、杂文等),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词汇,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特别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促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表情达意更加合乎情理,在选材立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其实,当我们的学生能自由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时,他们的身心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他们的情感会变得更加深沉而丰富。特别是文学大家的经典名作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写作灵感。写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阅读促进他们写作,而写作会让他们更有兴趣去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可见,加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活动是达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指导学生搜集和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一)要有目的性。我们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不能像放羊吃草那样——随意,更不能盲目地进行,而是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去参与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并让学生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怎样去搜集和积累所需的写作素材。我们只有把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写作素材的工作转化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自主行为和习惯时,才能说明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成功的。
       (二)要有针对性。我们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不能像对待砧板上的肉那样“一刀切”,而是要做到“因生制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而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施过程,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比如,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面窄、自主能力薄弱,应多组织他们到学校图书阅览室看书阅报搜集各自喜爱的信息资料,并组织他们参与一些浅易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与夏令营活动,感受军旅纪律严明、吃苦耐劳的生活;参观敬老院或孤儿院,了解老人或孤儿的孤独生活,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增强爱国热情等。而高中学生因年龄稍大、知识面广、自主能力较强,适合参与有一定难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工厂、社区、街道、农业生态基地、市园林绿化公司、市政广场等地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与生产、生活、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为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谏言献策。
       (三)要有长效性。我们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这项工作不是三两天能做好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一个长久系统性的实施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换句话说,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开展每一次活动时都必须达到预定的活动目的(既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审美、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又能搜集相关信息为日后写作提供必要的资料准备)。这样才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去参加以后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获取生活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还是能让这种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并把实践行为逐步让学生内化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的自主行为和良好习惯,为学生们“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发展”铺路!
       曾海锋,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