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对2001年春季高考作文题的再思考
作者:万仲永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1年春季高考作文题已然过去了五年,但对这个作文题的深层思考却未停止过,一方面自己的教研思想成熟了,另一方面觉得压抑在自己心头的一些积愤不吐不快。
       1.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有知识性错误,让人难以置信。
       作文题明确地告诉考生:“有一则寓言”、“请以上面这个寓言为话题”,反反复复地表明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是一则寓言。然而,仔细分析思考,命题者似有指鹿为马之嫌,本则材料并非寓言。
       何谓寓言?“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姚麟园主编的《中学教师手册》841)。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鲜明的讽刺性和劝喻性。本则材料何来讽刺,何来劝喻,实在让人难以禅悟。
       王绍龄、贾占清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释》中明确界定了寓言的特质:寓言应有明显的寓意;寓言常用夸张和拟人化表现手法。由此,如果脱掉明确表示本则材料是寓言的文字之外,纯客观的看就不是寓言。而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该寓言为话题作文,考生们很可能冥思苦想其寓意而又实在难以顿悟,把考生们的思维引入到一个误区而又难以解脱,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考生成绩。
       2.命题者提供的材料疏于推敲,前后矛盾,让人费解。
       材料要求各自用一句话来“描述和赞美”世界,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考题”(既要描述又要赞美),仔细分析推敲这些专家们的回答实在叫人汗颜。文学家和企业家的回答姑且认为符合要求,而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回答就值得商榷了。
       科学家说:“这个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笔者认为这句话既没有描述也没有赞美世界。实际上在说这个世界的人应该具有的一种探索的可贵精神。从文句本身和句末的标点来看,无丝毫赞美的语气可言。与企业家的回答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如何描述世界?这个世界充满商机;如何赞美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商机的世界呀!(多么富有竞争机制的世界!)
       材料明确告诉考生:“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在纸上画了一个‘?’和一个‘!’”。而题目明确地要求:“请以其中某一个人的话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既然哲学家没有说“话”,何以就哲学家的“话”为话题作文呢?是否哲学家应该排除在写作范围之外呢?如果写哲学家的“?”“!”是否偏题呢?种种前后矛盾的地方让考生难以捉摸,干扰考生审题的准确性,影响考生作文真实水平的发挥。
       3.克隆了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让考生难以创新。
       翻开试卷,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仔细分析试卷,完全是2000年全国卷作文的“克隆儿”,或者说,2001年春季高考作文题是2000年全国卷作文题经过广大语文界同仁们广泛讨论和批判,专家们长期酝酿思考之后,六月怀胎,在蛇年春季分娩出的一个早产儿。
       考题要求用一句话“描述和赞美”世界,实际上就是从文学、科学、企业、哲学这四个角度来审视世界,最后得出的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明确写道:“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回答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比照2001年春季高考作文题,只不过是摘取了其中的一个事例作为写作材料而已。对这种毫无新鲜感的写作素材,不能激发起考生的写作热情,更不能引发考生的创新动机。作文题不率先创新,何以要求考生的作文创新。
       4.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扼杀抄袭宿构之风,让人遗憾。
       仔细分析2001年春季高考作文题,专家们似乎对抄袭宿构这种“病毒”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假如考生选择哲学家画的一个“?”和一个“!”立意构思,是否可以参照科学家的一句话,演绎出这个世界最珍贵的是拼搏(奋斗、信心、勇气、学习、思考、创新)等多种命题,因为哲学家的“?!”具有十分宽泛的内涵,一般的概念都可以代入其中而又符合题目要求。考生只要随机应变便可投机取巧,参照自己曾经写过或者在报刊上看到的优秀作文,稍作变换,便可以得到比较高的作文分。阅卷老师对于这种“宿构”的作文,难辨真伪,也就不好“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客观结果上也就无所为公平竞争,对有真才实学的考生极不公平,对高校选拔人才极为不利。如果命题组的专家对这一“黑客”的打击如此苍白无力,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也许应该“寿终正寝”了。
       万仲永,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