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论阅读中的线索教学
作者:赵 朋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读是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的理解文章,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把握阅读的要领去理解分析文章。
       一篇文章,中心思想和线索贯穿全文。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魂,是内在的,是无形的。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起贯穿作用的事物,是外在的,有形的,在语言上有一系列外在的标志。简言之,线索即为文章的感情线索,抑或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外在和内在,贯穿全文。那么,对于外在的线索,在阅读中如何把握呢?
       从整体入手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从宏观上把握。从课文的整体去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概,而且能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从大局出发的习惯。这不仅涉及到语文教学,而且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路的思考也举足轻重。
       通过整体阅读,使学生认清文章的主次,从复杂现象中认清文章的本质,把握文章的中心。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的成长过程为线索,前半部分写自己在百草园游戏、玩耍、快乐的童年时光,后半部分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过程。写出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具体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中,主要写了“我”学习生活中的哪些事?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研讨,重难点突破,整篇文章便可容易地把握。
       又如杨振宁先生所写的《邓稼先》一文,课文由五部分组成,跨越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还有我国核武器研究史,邓稼先生平资料等涉及面较广。其实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线索,不难看出,此文的线索就是邓稼先的优秀品质以及在他所研制的原子弹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从整体着手,重点突出,不需面面俱到。
       再如古文教学中,《山市》一课,可以从“山市”的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提问完结后,提示学生完整想象“山市”图景,保持完整的印象,使他们对课文能从整体上明确把握。
       从关键点入手
       在文章中,有时一些物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暂且称之为关键点,在阅读中尤其要重点把握。
       孙犁的《芦花荡》一文,篇幅较长,如果抓住线索来讲述,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阅读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
       教学中应把握老英雄的性格特征来串联全文,应特别把握关键词“过于”,才能老英雄的传奇色彩。在理解上抓住这个特色,学生的兴趣便可很好地激发出来,这样文章便被一根绳索所串联,理解起来便简单很多,也可更好把握文章的主旨。
       同样,朱自清的《背影》,余秋雨的《信客》同样可从关键点“背影”“信客的为人”来更快的把握课文。《背影》一课中塑造了“父亲”这一经典的形象,抓住父亲临别的背影,真挚感人的刻画了父子之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形象,先在文中找出出现的四次“背影”,体会每一次背影所表达出的感情,父子之爱了然于心,文章主旨自然被很容易把握。《信客》一课同样在抓住关键点后,脉络也相当清晰,围绕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是怎样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做教师?在熟读课文,从点上出发的学习基础上,一位诚实无私、宽容厚道、四乡敬重的好人跃然纸上,文章弘扬诚信的主题也应该在学生身上得到最好的落脚点。
       从标题入手
       标题可以说是每篇文章的“眼”。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文章要叙述的内容,因为文章的标题也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
       如李森祥的《台阶》,全文围绕“台阶”巧妙构思:为什么造(序幕)?怎样造(发展)?造好怎样(结局)。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从标题入手,围绕这一线索,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父亲总觉的我们家台阶低”?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这样学生对父亲既不甘人后,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但身上又有中国人民身上特有谦卑这一形象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又如《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的标题,教学时可围绕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来设计,可围绕标题提出这些问题: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及来到教室后的见闻和感受?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的?引导学生多边互动,讨论辨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这个大轮廓,就可把其他教学内容挂在这条线索上了。文章的精髓很容易便被把握了。
       从细节入手
       从细节入手,教师必须具备一双鹰眼,不放过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逐字、逐句、逐段依次扫描,从注释、段落,甚至一个关键词语为切入口,抓住一个字眼、一段精彩的语句,以一纲带全目,破解文章的阅读线索,从学生极易忽视的知识点中去领悟文章的内涵。
       如冰心的《观舞记》就是一篇很典型的文章,从一个“观”字着手写出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优美舞姿所带来的震撼。如《听潮》的教学,可紧扣文题中的“听”字,用“听”来贯串教学内容,主要运用“读”的方式来品评体会,即可形成较为优美的教学流程。
       从情感入手
       从情入手,把握文章线索,可以更深的体会文章内涵。
       如鲁迅的《故乡》便是典型的一篇,《故乡》中的“我”从故乡使“我”感到美好;到使“我”感到悲凉;到不那么美好,也不那么悲凉;到使“我”非常气闷,非常悲哀;到后辈仍是一气,还觉大有希望;到最后总结出一条有价值的经验:希望无所谓有和无,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随着感情线索的发展,感情基调的变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就不难体会出那份无奈与凄凉。
       再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学生初步阅读感到文章的内容有些零乱,又说儿时被蜜蜂蜇,又说去从化小住,又说误把荔枝林当作小山,又说吃荔枝蜜,又说参观养蜂大厦,又说农民插秧,又说自己做梦,简直理不出一个头绪。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关键是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懂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道理。从教学设计来看,本文的教学过程是以“我和蜜蜂的关系”为线索,整堂课的教学就可沿着这条线索展开。
       当然,各种阅读线索并不是划分如此清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捕捉阅读线索,要分清主次,辨别轻重,抓住最能代表文章精髓、反映作品内涵的关键线索,更好地指导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石。
       赵朋,教师,现居山东淄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