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韩剧风行的再认识
作者:陈惠云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韩国电视连续剧自被引进之日起,就受到中国观众的极大欢迎,每一部韩剧的的播映,都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关注。韩剧已成为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流行文化,被人们称为“韩流”。动辄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韩剧看起来琐琐碎碎,冗长不堪,却能牢牢地抓住国人的心,这是为什么呢?本文试图从韩剧自身的特质和中国的文化语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成因。
       一、韩剧自身的特质
       一部作品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一定具备自身的独特魅力。韩剧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即精心编撰的剧情中时时显示出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剧情之外的制作形式既精美又时尚。纵观曾经和正在热播的韩剧,传统的文化内核和现代化的包装正是其与众不同、深入人心的两个特质。下面分别论之。
       1.传统的文化内核。
       中国是儒学的发源地,但因历史原因,曾在上个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两度中断对儒学的传承,而韩国虽然早已进入现代化,但“对其所接受的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却保有一份纯正的解读与传承”。韩国不仅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儒家思想,而且在乡校里集中讲授儒学。韩国的乡校也叫孔庙,是韩国历代传承儒教,祭祀孔子与诸圣贤的地方教育机构,每年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开课,教他们忠、孝、仁、爱等儒家的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韩国家喻户晓,地位极高,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其‘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儒家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中,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韩国的文化传统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渗透到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取材于日常家庭生活的韩剧中,儒家文化的影响更是或隐或显地流淌其中。充满家庭趣味的场景常常不经意地传递着韩国人深具儒家思想色彩的价值观。剧中充满子女对长辈的孝道,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男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女人们的温柔贤惠等等。亲情、友情、爱情是韩剧表现的主题。
       《黄手绢》一剧,充满人伦之情。美玲姑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父母生怕她受半点委屈,得知她与家境一般的尹泰英相恋,极力阻拦无效后,最终尊重了女儿的选择。美玲嫁到尹家后,更是处处遵从尹家的生活方式,跟随泰英外婆学做各种家务。而尹紫英在没有得到男友奶奶的祝福时,坚决不肯与相爱的人结婚,强忍痛苦的各种镜头更让人唏嘘不已。即使被人视为负心汉的李尚民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绝望中也不忘安排好老父亲的晚年,从而使自己得到观众的谅解。那些绕膝承欢、其乐融融的人伦之乐更是引起了中国观众深深的共鸣。韩剧中的友情既有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同性情,也有爱而不能、互相祝福的异性情。而韩剧最让人难忘的却是大量的爱情,它们往往直逼人性,催人泪下。韩剧因之有“催泪弹”之嫌。尽管如此,剧中却很少看到男女主人公过度亲热的镜头,“发乎情,止乎礼”的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想象空间,也使韩剧显得格调高雅、健康清新。同时,韩剧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不忘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一剧中,老金头时不时会冒出几句爱国言论:支持韩国货啦,节约用水啦,不买空调节约电啦,疯牛病并不影响韩国农民的牛肉啦……而在《看了又看》中,即使普通老百姓也为国家的环境污染担忧不已,七十好几的老奶奶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的:“在我们这种石油还要靠进口的国家中,你一个女人不上班开什么车?”儒家的“忠、孝、悌、让”就是这样在韩剧中得到无处不在的阐释。
       韩剧擅长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生动细腻地反映现代生活、现代家庭和现代人际关际。由此可见,除却众所周知的曲折的剧情外,与中国文化的息息相通应该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现代化的包装。
       韩剧主要从演员、画面和音乐三个方面展示其包装技巧。
       韩剧演员中俊男靓女如云:笑意常在的安在旭、酒窝迷人的崔真实、俊朗的宋承宪、娇柔的宋惠乔、天生丽质的李英爱……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她们在发型、服饰、化妆等方面非常时尚、考究,以其独具魅力的个性高举起韩剧的偶像大旗。
       韩剧的画面充满民族的古典化意境,光影流转中浸溢着古韵古香的民族特色。《大长今》为其中较突出的一例。正直慈爱的郑尚宫黯然去世,长今和韩尚宫走进群山抛洒她的骨灰。此时有一个特写镜头:重峦叠嶂郁郁葱葱,显得分外辽远肃穆,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两位生者对亡者的悲痛怀念。而长今和闵政浩雪地出逃一节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韩剧的光效之美。皑皑雪地,两位心心相印的恋人蹒跚而行,长今的红衣衬着一望无垠的白雪,像一团火一样熊熊燃烧。红与白的无言交流中,观众的视觉和心灵一样感受到他们俩人的坚贞与执著。
       韩剧的音乐总在随时随地地强化着剧情。尤其在一些悲情剧中忧伤的主题曲伴随着凄美的画面,常常让人情不自禁,泪如雨下。无论歌词还是歌曲,均呈现出浓重的古典意蕴,从侧面恰当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大长今》中,每当男女主人公深受感情煎熬时,主题曲即响起“伊人欲来何时归来,伊人离去何时离去,我欲乘风飞翔,却遍寻不着伊人踪影,伊人何在,留我独自失落,哎哟……这该如何是好……”其曲缠绵婉转,其词一唱三叹,使观众不知不觉深入剧情,与主人公同悲伤,共欢乐。
       韩剧的美人美景美乐向观众展示了它雅致的面貌。唯美而纯净的成分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二、中国的文化语境
       观众的审美需要不仅是制片商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部作品流行的又一条件。当我们重新审视近二十年来中国大众的审美变化时,不难发现中国此时的文化语境恰恰是韩剧成长的沃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人的审美处在一个纯审美的层次上,即追求理性的沉思,强力抗拒政治、商业和实际的社会生活,认为美的东西应当与政治和商业无关,与平庸的实际生活无关。它是一种精神的、圣洁的、高雅的活动。故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在理性主义框架中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从小说《黑骏马》到电影《红高粱》等都烙上了纯真、热烈、激情、理想等时代的印痕。而到了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产生了社会分层,出现了富有阶层、中等阶层和下等阶层之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取向、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兼之国门大开后,外来文化尤其是港台文化的传入,人们的审美需要已经在悄然中由理性沉思转为感性愉悦,开始将目光投向凡人小事。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引领当时的荧屏潮流即为一例。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极力回避崇高、神圣等字眼,甚至对其进行反驳和消解。如王朔的“痞子文学”成为当时文坛奇观。尽管这些现象曾引起人们褒贬不一的争论,但无论如何,它们表明一种新的文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文化就是我们日益熟悉的大众文化。
       在这种新的文化氛围中,家务事、儿女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对象。娱乐性、愉悦性和日常性成为人们的审美期待。于是,以池莉为代表的许多作家将笔触伸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而中国官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也纠正了以往电影中过度理性化的偏颇,大力伸张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英雄》等影片应也运而生了。《英雄》尽管有内容和形式矛盾之弊,但它却创造了有史以来国产影片票房最高的奇迹。原因何在?除了媒体的炒作外,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新奇的视觉流最大限度地投合了公众的视觉欣赏需求。取材日常家庭生活的韩剧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被引入国内,恰是生逢其时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成就了韩剧在中国的繁荣发展。
       陈惠云,女,教师,现居湖北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