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 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首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口语交际课、社会实践课、手抄报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沟通了课堂内外的信息,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参加语文、用语文,从而在不断的用和学中提高自身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使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协调地发展呢?
       一、创设情景,抓住机遇。
       我校虽地处深山区,语文课程资源单一,但电视已普及到了千家万户,精彩的电视画面和独特的电视语言为学生所迷恋。我充分利用电视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提前布置同学们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要求他们记录电视新闻的内容,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评选最有价值的新闻。
       情景可以创设,而机遇却是千载难逢的。例如:在收看我国“神舟”6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新闻后,学生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我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让他们关注相关报道,收看专题节目,从报纸上查阅相关的航天知识。例如:我班刘长江同学,把宇航员的身高、体重,在飞船上的吃、喝、拉、撒等情况描述得十分详尽,我十分惊奇地问他,他说他怕耽误上课,是他爸爸替他查资料。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还使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得到了加强。
       二、走进自然,培养兴趣。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语文实践课,应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校地处凤凰山麓,南有观音洞、野人谷、黑龙洞、东有温泉避暑山庄,北有显圣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假日我和同学们到黑龙洞观赏奇山怪石,并让学生们轮流解说每块石头的奇妙之处。王涛同学说:“这块石头,远看有神,近瞧有韵,犹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戢兵同学说:“这块奇石多美,仿佛一只顽皮的猴子正津津有味地吃桃子。”
       同学们游戏时兴趣很高,有的同学还能说出赏石、品石的诀窍。这样,同学们学习了石文化知识,又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创设小报,培养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手抄报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张小小的手抄报,展示了一个学生精彩纷呈的世界。口语交际社会调查的综合训练,对家乡一草一木的观察,使他们感受到了宇宙之大,家乡山水之美,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现,创新能力在这里施展。在办手抄报时,我引导同学们大胆创新,打破常规,不规定版式,不限制内容,可以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多方面思考、构思,进而筛选出自己的最佳设计方案。这样,同学们既是出版者、编辑、美工、作者,又是第一位读者,办一次报纸就获得了一次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机会。一篇论文,一方奇石,一首小诗,一枚火箭,神秘的青要山,雄伟的工程,都成了展示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
       四、放眼未来,奠定根基。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大胆创新想象。例如:有一次办手抄报,一个同学画了一架没有翅膀的飞机,别的同学笑他飞机没有翅膀,他却反驳说:“飞机为什么要有翅膀,未来人们要到宇宙去生活,就更需要我这架没有翅膀的飞机。”多么独特的见解!是啊,飞机为什么一定要有翅膀?我趁热打铁发动学生从书本中找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得出答案:原来人们当初制造飞机时,模仿了鸟儿的飞翔,飞机的翅膀是为了使飞机飞行时能保持平衡。我又积极引导学生:同学们,将来我们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克服了“失衡”这个难题,就可能制造出没有翅膀的飞机来。并发动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遨游太空》、《飞碟之谜》等书,使他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共识,同时潜移默化地领悟了科学真谛,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语文实践课,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养成合作共享和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刘玲,湖北房县城关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