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作者:白文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考试成绩低,语文课中找不到自信、快乐,自然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情绪、逆反心理。学生虽然逆反心理严重,但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性,利用青少年可塑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巧妙的将学生逆反心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积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有些学生语文基础差,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以致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视语文为敌人。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多加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大胆设疑,偶尔参与,则更应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参与课堂而疑虑重重,是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应给予充分鼓励。激起他们探索问题的冲动和创造的欲望。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精心组织、耐心指导、努力帮助、热情服务。教师的责任就是助学,就是刺激学生的发现欲,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讲:“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他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结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问题不要总急于给结果,而应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程度的模糊度,造成“悬念”。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析疑,去“异想天开”。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评价问题来展示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又要注意引导问题的展开,把握时机,“拨正”思维方向。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造环境氛围,提供条件。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这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教师如果缺乏耐心,对学生的进步不给予肯定,或是一如既往地批评个不停,这样只能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语文之所以产生厌倦情绪,除了自身的内因之外,恐怕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结合学习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而且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如果教师通常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生,即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会使学生产生厌旧心理。因为学生好奇心很强,这种好奇心表现在对新事物高度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上。因此,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如果我们能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设计出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教案,使学生吃到不同的“小菜”,苦辣酸甜各具特色,这样学生就不会腻了。
       三、语言要富有情感
       我们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但是却说不出有多么好,总觉得像缺少点儿东西。缺少什么呢?仔细品味,发现缺少的是激情——教师的激情。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斯卡尔特认为,“没有感情色彩的知识是僵死的”。如果教师语言缺乏情感,课堂用语没有色彩,翻来覆去老那么几句话,学生听了就会乏味,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因而产生逆反心理。怎样消除这种逆反心理昵?我以为,语文课上的激情表现,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1.语言表达宜抑扬顿挫。“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这类老师应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的进行教学。2.课堂结构宜张弛有度。“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使师生共同沐浴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会使学生乐学不倦,留连忘返。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
       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好感。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所以新课改要求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才会真正地投入其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源头,教师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扬的眼神,甚至一个点头,摸一下孩子的头都是一种对学生的友爱和肯定。生活在这种充满爱的空间里,学生的心理不受到任何压抑,感情得到释放,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到知识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白文军,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