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网络环境下如何优化语文课堂
作者:付梨花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课堂是教与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比较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我国课堂教学水平已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那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何特点和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呢?从我自己的一堂语文课中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人们评价一节课上得好与不好,往往带有很多主观的感性的因素,因此只有定量的、客观性的指导性意见,才能使教学人员发现不足、完善自我。S-T分析法就是这样一种能够以图形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记录、分析和研究整个教学过程。
       下面是利用S-T教学分析软件对该案例做的S-T分析:
       
       
       
       从S-T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40%,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60%,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21,属混合型模式。
       该案例是初中的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关设置情境、合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等理论,尝试将探究学习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首先教师用有关视频创设了课文的教学情境,而后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互助学习,实现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向互动,最后归纳总结,实现因材施教和合作学习的目标。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为八组,每人一台电脑,我事先在电脑中存储好相关教学资料,通过局域网与学生共享,搭建一个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探究学习内容。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主体参与自学、讨论等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节课上教师行为占有率Rt小于学生行为占有率Rs,整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投入学习,是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成功课堂。它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教学观的变化——用S-T教学分析法,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行为比例为40%,不足一半,该节课已经摆脱了“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模式为混合型。
       2.教师学生观的变化——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活动占总活动的比值达到了60%,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节课摆脱了讲授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它仍有不足之处——师生互动比较少(行为转换率Ch=0.21)远没有达到“对话”的水平(0.4),属于较低师生行为转换率标准下的“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这说明师生的互动质量还有待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这里的“活动”,既有教师的,又有学生的,更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较高的师生行为转换率)。
       事实证明,对话型教学模式(或混合型教学模式+较高的师生行为转换率),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将激发学生兴趣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扎实的基本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师生互动,使语文课堂最优化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实验证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十五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只能记忆百分之二十五的内容;但如果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百分之六十五的内容。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探求知识。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就利用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创设导入情境,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感染了,很自然的就和老师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这时的互动交流也是最感人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多角度的交流方式,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语文课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开放思维,敢想、敢说、敢做。教师可以借助QQ、BBS、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互学习,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这也使课堂信息由师生双向交流向多元化、多角度转换。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就开设了一个学生交流的空间——BBS论坛,并留下了Email,这就将师生的互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时的互动交流也是最真实的。
       (三)教与学的和谐“共振”,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学生和教师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积极的师生互动,能合理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提倡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参与过程,教师就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在掌握所讲知识的同时获得实践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上面的案例中,师生行为转换率为21%,若教师能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过程中再增加些指导,加大师生交互的程度,就能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堂成功的课关键在于师生间的互动,只要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去,和教师在课堂上双向交流,那么教师采用讲授、讨论还是合作学习的策略都是可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双方发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付梨花,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