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让语文真正具有语文味
作者:许正芹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很多人一直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恰是这一点遮住了语文的真正面目。语文是经声带发出的气息,是有别于一般动物的人的喜、怒、哀、乐情感的流露,是心灵之物。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更应是一块意趣盎然、生机勃勃的精神园地,它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参与、思想的大胆碰撞、情感的积极投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又表现出这是一片迷乱的时空,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机械化、模式化,又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本色与个性。许多事实证明,本是最艺术化最有情趣的语文教学竟然变成了枯燥、讨厌与乏味的代名词,语文的原汁原味早已荡然无存,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充斥着每一所校园。面对语文本色的丧失,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为之伤痛,都会发自内心地呐喊一声:“还我‘语文味儿’!”
       诚然,一辈子都教不出一节有“语文味儿”的课的语文老师不是不存在,但只要是从事语文教学,就该义不容辞地积极追求“语文味儿”。“为师不识语文味儿,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热爱语文 真情浇灌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对生活的一颗炽热心肠,不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家乡父老、妻子儿女的关爱,怎会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热泪盈眶?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水,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更要热爱语文,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语文味儿”是一种美好境界,必须用全部情感去浇铸。殊不知,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一篇经典之作其美是无处不在的。王维的《山居秋暝》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美;鲁迅的《祝福》有忧愤深广的悲剧美;郁达夫《故都的秋》有融情于景的融合美;柳永的《雨霖铃》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充分发掘课文的美感,才能把这份热爱、这份情感、这份美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愉悦,沉浸在一种审美愉悦之中,如沐秋阳,如坐春风。反之,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把教语文仅仅当作谋生的一门职业,那么他根本不能发现语文的乐趣,哪里还谈得上教学有“语文味儿”呢?一个不能够愉快轻松地教语文,爱语文的教师,又怎么能把他的学生引进诗歌的海洋吟咏性情,引进艺术的殿堂徜徉精神,引进民族文化深厚土壤放飞心灵呢?所以,语文教师要有爱心,有激情,努力寻求“语文味儿”,不断完善自我。
       二、因材施教 优化课堂
       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今天,语文课堂依然出现一篇篇气韵灵动的作品被教师肢解分析的惨象,依然沿用老一套的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依然呈现教师如布道者,如传声筒,喋喋不休,絮絮叨叨或者“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而学生则昏昏欲睡,一头雾水的状况。这种种现象,不说课堂乏味,恐怕连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因此,面对性情有别、个体丰富的学生,面对鲜活灵气,意韵十足的教材,教师应该着力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学《六国论》的时候,我们以集体备课形式,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教法,以最佳方式找到教学突破口,让学生找出并理解文章结束部分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两句。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看出作者苏洵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借悲叹六国的灭亡批评北宋统治者苟安求全的政策,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文章首段去找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以及支持这个观点的两条根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抓住了以上关键句,《六国论》全文脉络就都清楚了,不用分析学生也明白了八九分,这样就收到了以最节约的时间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并吸收外来的教学方法,诸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自学导读法、点拨法等等,课堂上尽可能教出语文味儿,使语文课更有人文性,更有吸引力。
       三、关护学生 宽松疏导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最懂得相互尊重,懂得如何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懂得课堂的貌似纷乱实际上是真正的开放与成功。他们爱生活、爱事业,更爱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他们与文学艺术中崇高的情思总会发生强烈的共鸣,并将之真诚朴素地诉诸学生,用爱去关怀那颗颗稚嫩的心,他们不会在无用的题目中耗费学生宝贵的青春,不会在统一的答案中禁锢学生的奇思异想。他们往往能以百倍的努力,真切的爱心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万分的欣喜去赞美学生的成绩,以极大的耐心去指正其不足。有了这种情感投入,师生自然会感情融洽,语文课堂上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宽松氛围,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在这其乐融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熏陶了学生的情操,真正领略了语文的情趣,知道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深重的责任感;理解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那超越自己苦处而普度众生的情怀;领悟了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这样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堂自然呈现出一派活力四射、优质高效的气象。
       四、走出教材 增强实践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教材入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刻体会。与其让学生领会、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不如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投身到社会环境中去切身体会。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了,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课堂上弥漫着“语文味儿”,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并且能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课前五分钟的讲诗、讲人物、讲故事活动;评论班组活动;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班会;定期组织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体、科技竞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常接触生活,或观察、或调查、或参观,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大千世界,浩瀚宇宙,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宽广,语文的空间就有同样的宽广。这里不仅仅是心灵自由高翔的天空,思想尽情展示的舞台,这里更是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然而尽管如此,语文教改的呼声喊了二十多年,但在现实生活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人人争过“独木桥”的现象却严重扼杀语文的本色,原应一片生机的乐园竟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浪花。语文教学愈来愈异化,教师一味迷信方法与技巧,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一概以大量的考题加以训练。阅读文章时分哪几步走,如何筛选,整合信息、提炼归纳,社科文怎么阅读,文学作品怎么读,冷冰冰的原则一条又一条,就是没有活的人、活的思想和活的情感;作文练习时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如何写人记事,如何议论抒情,如何过渡照应,如何点题收尾,犹如准备好的一个又一个模子,只待需要时去填。生动的教学都已成了一个个公式,生硬呆板。教师心灵的空间日趋偏狭封闭,他们变得不爱生活,不爱读书,不爱文学艺术,他们多愁善感的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激情早已远去,内心早已波澜不惊,静如止水了,终年相伴他们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模拟题集,各种解题分析大全。生动鲜活,充满情感的生命都被磨铸成一台教书的机器,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师的悲哀吗?
       许正芹,教师,现居江苏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