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论大语文教学格局的创设
作者:陈丽婷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纪,无论是高科技发展或是社会的竞争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今天的青少年是这个世纪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担当起挑战未来的任务。作为国民教育的学校,在这庞大的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因此,各个专业、不同的学科,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进行创新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基于此点,语文学科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必须创设大语文格局,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铺平道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不少的教师对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有偏差,大多局限于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研讨,至今仍走不出文本设定的圈子,更为可怕的是许多教师一直在穿新鞋走老路,迈不开步伐,致使课程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就目前国内国际发展的形势而言,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则是大势所趋,笔者谨此浅谈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注重外延,搭设交流研讨的平台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素质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共同体,而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依赖教师的点拔引导。千百年来,语文教学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今天我们已进入了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型的人才,语文教学更应走在开放的前列,不断引入时代的源头活水。
       泉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是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目前有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300多万,这些侨胞又大多生活在东南亚诸国。随着近年来寻根热的兴起,泉州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日趋频繁,而且华语又成为不少国家的官方语言。为了学习华语,周边一些国家也邀请我国派员支教,我市已先后派出两批人员赴菲律宾支教就是佐证。因此,语文教学交流研讨不能只局限于国内,而缺乏地区间、国际间的交流。
       鉴此,我们应该打消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认为只有自然科学,尤其是尖端项目才需要交流。其实,语言教学有其共性,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都存在着阅读和写作的问题,也都有听说和思维训练的问题。可是我们与“外面的世界”交流少之又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外延,尤其是与周遍的国家搭设交流研讨的平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语文教学的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上与之展开交流,从异国的教材安排、教法改革、学法研究、考试评估吸取养料。
       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缅甸、韩国等,鉴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所在华侨的众多,都有迫切与我国进行语言交流的愿望,而大陆推行港、澳、台学生到内地读书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的政策,这些都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交流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菲律宾华侨陈永栽先生曾资助华裔青少年到国内学习“母语”,至今已有好几批了,其场景令人激动不已。)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如果把眼光盯在国内,而不注意与地区间、国际间的交流,那么有一天我们可能就会落后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此,创设大语文格局,广泛地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研讨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二、开拓知识领域,鼓励求异创新
       语文教学与国际接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鼓励求异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吸收国外的教学经验,日本在作文评改方式上的“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美国在阅读训练中注重效率,“有一套定量的测定阅读效率的方法”;英国的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德国则侧重作文的实用性和系列训练;加拿大重视听说训练;新加坡华语教材注重口头作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研究国外的教学动态,然后才有可能为学生开拓知识领域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有了广博的知识,才有了学生知识的继承,才能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善于发掘文本中的闪光点,学好范文,又要拓宽阅读面,如古今诗词文赋,中外名篇名著,把它们与课文作纵向横向对比,感受文学作品的历史继承与创新,同时添加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有新知识的科技小品、新观点的杂感随笔、新体会的真情美文,感受时代的创新节奏,以触发创新思维。
       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就便于发观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对比,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要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一战略任务服务。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性,而创新思维则是各个民族发展的交汇点。当然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求同思维则不利于继承前人的经验。但是一味地强调求同思维而疏于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无所谓“创新”。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架,鼓励学生多发问、特别是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理论、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探求多种的答案,寻求角度迥异的途径,不强求完全同意的答案。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并不是单一地依靠求异这一形式,还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几种思维交叉、重叠、统一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地灵活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世界民族文化的主流之中。
       三、拓宽课外阅读渠道,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阔眼界,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教人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的觉醒。”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
       然而就目前青少年的阅读状况观之,事实不容客观。为什么呢?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和教师看到社会上有一些不健康的书刊流行,就一味地把课外阅读书刊视为毒蛇猛兽,严禁涉猎,致使不少的青少年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一看到书就皱眉头。另外,个别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凭兴趣看书,而这些书大部分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无关,甚至是宣扬无聊、迷信、凶杀、色情等方面的内容,因而遭到教师的封杀。教师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越来越窄。
       关于课外阅读,鲁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要博览群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多种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凡事业大有作为的人都十分注重并得益于课外阅读。
       文学大师曹雪芹生活在封建时代,其所著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糜丑恶。文中把有关农学、医药学、公关语言学之类的学问融汇成一体,成为一部现代式的大百科全书。曹雪芹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如此绝世佳作,绝对是与曹雪芹的课外阅读分不开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开国元勋毛泽东、文学巨匠高尔基等,他们渊博的知识,高深的造诣和取得辉煌的成就,无不与博览群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看来,课外阅读对于启迪塑造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往以及外交往来,引导学生如何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的知识素养则是语文教师必须勇于担当的神圣职责。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在总结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时,鼓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鉴于此,如何才能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呢?
       读书好。人生的知识,一是来源于自身的实践,一是来自与书本知识。俗话说:人生苦短。生活的酸甜苦辣,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人们没有可能一一在生活中经历过,而更多的是在读书中得到,因而书籍是人生的百科全书,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没有读书,怎能知道历史的沧桑、风云的变幻,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为“多读书”奠定基础。
       多读书。读书明理,这是大家的共识,因为文学作品是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感染、启迪、教育,让人认识生活,明白事理。实践证明:书籍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在教师之下,因而它被称做“生活的教师”。多读书关键还在于品书,所谓“品”,就是对书中道理要细细咀嚼,慢慢玩味,一一消化,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浅尝辄止。否则,就不利于领悟书中那独树一帜的思想、不落窠臼的语言,亦不能欣赏其风格各异的文笔、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所有这些都不是赤裸裸地浮现在纸上,而是深深地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老师对学生予以循循善诱,才能品悟其中的真谛。
       读好书。当今的文化市场,交流是好的,但也不可否认,就有一些糟粕的书刊混杂其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被武侠小说中的哥们义气、“刀光剑影”和言情小说中的卿卿我我“问世间情为何物”所陶醉,并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因此,指导学生读好书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要抓好课外阅读,必须引导学生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书籍,同时,每学期都应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或文章供他们阅读,尤其是当今文学中的小诗歌、小小说、小品问、杂文等。特别是要配合今天“国学热”的兴起,指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有意识地研究“四书五经”,让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在这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所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渠道,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教师在推荐书和文章时,要注意这些书和文章内容的健康性、哲观性、思辨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四、加强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素质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是从文本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的过程,他们可以从人生舞台上观察到世间上的是是非非,逐步提高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从而养成自己的良好品德。语文是认识社会的基础工具,它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课内课外,家庭社会,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拘泥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扩大语文教学的内涵,形成大语文教学的格局。
       泉州是一座古老而悠久的城市,是建设海峡两岸的主阵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物众多,风景秀丽,改革开放更让这方热土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因而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讲台。
       加强社会实践,搭设大语文教学平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审美素质、人文素质,教师必须注意文本内容的内涵外延,充分利用一切条件、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例如节日的文艺演出、辩论会、小作者采访、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模拟法庭审案、文学社团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素养,那么老师就更应该带领他们走出校门,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几年来,笔者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美景,积极参加“泉州十八景”的评选活动,泉州市区的开元寺、清源山、清净寺、仙公山、九日山、南安的雪峰寺,德化的牛头山、戴云山森林自然保护区、永春的牛姆林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名胜古迹或自然保护区,都留下了学生的踪迹,并藉此发现美、观察美、品赏美,让“美”的血液流淌在学生的血管里。学生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了不少的佳作:《清源山——令人向往的地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九日山》、《走进牛姆林》等,让教师心动不已。
       溶进大自然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文实践,因为在大饱眼福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景区的警示语,景观的布局,游客的言行举止等,学生都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评说,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审美素质。
       诚然,要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首先要练好内功,内功是学生产生学习与探索的原动力,也是他们进步与成才的一点。要练好内功,就要求教师在上好基础课之上而增设语文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要新颖,方法多样,寓知识与活动之中,如“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现场作文,影评比赛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各种活动课,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学到文本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感性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充实大语文教学的内涵。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必须练习内功,由校内到校外,又由校外到校内,互为渗透,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实践中“游泳”,在“游泳”中生发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中逐步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代新人。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就要发展大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读文本,还要读生活。教科书上的知识,已满足不了当今学生的需求,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近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内在潜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上平坦之路。
       长期以来,有些语文教师总是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忽视了语文素质的培养,热衷于大搞字、词、句、篇的烦琐机械的基本训练,太多太多的纯技术性、操作性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难怪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是谁把语文教学引入歧途?是谁把不成材的“次品”不负责任地推给社会?
       鉴此,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开展大语文教学,立足于本校实际,把眼光盯向校门外,注重语文知识的外延,努力与地区间、国际间的语文教学接轨,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开拓知识领域,拓宽课外阅读渠道,把学生培养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谈古论今、妙趣横生的人才。积极鼓励求异创新,加强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走创新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大语文教学的平台上自由驰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徐振维 彭华生 主编《全国语文教学研究新成果全书》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第1版.
       2.王典馥 主编 《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概览》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 第1版.
       3.周凡雅 主编 《课程导学与思维训练研究成果集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第1版.
       4.王典馥 主编《素质教育探索与成功教改之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4月 第11版.
       5.孙凤山 陈志祥 等主编 《现代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第11版.
       陈丽婷,福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