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药》中“界限”一词使用之妙
作者:胡跃希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一课,入选的是鲁迅的小说名篇《药》。《药》共四个部分,第四部分开头一段环境描写内容是这样的: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段环境描写中“界限”一词是高考必备实词,与它近义的实词是“界线”。在这里,究竟该用“界限”,还是该用“界线”呢?怎样给学生讲清楚这个问题呢?
       为此,我查看了我常用的三种工具书。
       《辞海》第481页:[界限] jiè xiàn ①地埋上或政治上的边界;②不同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分界线;③止境,限度。[界线] jiè xiàn ①物体、空间或面积的外廓线。特指禁止军事人员超越的界限;②标定两个相邻地区的分界线;③不同或相同的事物之间的分界线。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全书》(刘铁铮主编)第78页:都指不同性质的事物的分界,比如“是非界限”,写哪个都行。但若是具体地区的分界,就只能写“界线”。如:国境的界线是不可以随便跨越的。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处。如:贪婪的私欲是没有界限的,目无法纪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高中语文学习辞典》(袁诚主编,2004年8月出版)第323页:[界限]jiè xiàn ①不同事物的分界;②限度,尽头处。如:划清思想界限。[界线]jiè xiàn 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②不同事物的分界;③某些事物的边缘。
       综合三种工具书的解释,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眼界限?演侧重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处;[界线]侧重于实体事物,表示分界,边缘。而左边与右边丛冢间踏出的一条小路,属实体事物,是具体地域的分界,为何不用“界线”,而用“界限”呢?原来妙处就在这里。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从来就十分注意文学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药》中坟场环境描写中的“界限”,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千锤百炼的文学语言特征。
       第一,思想决定行为,意蕴深刻。坟场左边和右边的丛冢的地域分界线,实际上只是现象而已,而关键是思想,是抽象事物的分界。地域上表现的“界线”,实际上是思想上的“界限”造成的。以夏瑜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者为群众的利益英勇无畏、大义凛然、奋斗献身,却严重脱离群众(作者赞其精神,批其行为);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国民,反而以革命者的鲜血当作医治痨病的药料,吃了革命者鲜血的小栓未能医治好痨病,国民愚昧、落后、不觉悟(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想认识上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使得革命者和国民的悲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坟场小路“界限”分明。这正是鲁迅小说语言的一个特征:幽默含蓄深刻地反映自己的思想。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一九三三年)中对鲁迅杂文作了科学分析:“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二十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地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现实,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用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对民众斗争的热烈同情。杂文如此,其实小说又何尝不是这样。不然,坟场环境的“界线”何以用“界限”呢?
       第二,现象启迪思考,这是一剂拯救中国的良药。首先要消除“界限”,要沟通。革命者要唤醒群众,让群众理解革命,支持革命,参加革命。人民群众要在革命者的教育下,摆脱愚昧麻木,投身到革命中去。其次“界限”左右两边的丛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比喻新颖,对比鲜明。革命者和群众都是“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是“阔人”压迫的对象,“界限”延长了“阔人”的寿命,直接展示出“吃人者”和“被人吃”之间的阶级矛盾。要让“阔人”短寿,要不成为“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革命者和民众必须消除“界限”,团结一致,共同对抗“阔人”,与“阔人”斗争。这才是医治中国的一剂良药,这样,才能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对后来的革命者无疑是一种启迪。
       读到如此的小说,读到如此的环境描写,读到如此的词语运用,实在是畅快,“界限”一词用得实在妙!
       胡跃希,教师,现居四川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