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对联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张宝文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能以最简单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对联是适应汉语对称和谐之美而产生的最能展现汉语美的艺术形式,写对联、贴对联更是群众喜闻乐见、参予程度最高的民俗文化活动。由于对联突出的美学特征和广泛实用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不有一定程度的涉及和观照。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在中学语文课中,引入对联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
       1、对“对子”
       古代的私塾教育中,先生常常出“上联”,要求弟子对出“下联”,借以对弟子进行语言训练或检测,这是传统的、基本的对联教学法。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也陆续出现了这一命题形式,如2003年全国统考卷(第四套)“语言运用”题中,分别给出三副“春联”的上联“处处春光好”、“一代园丁乐”、“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要求考生对出下联。高考命题重返传统出现“对联”,说明“对联”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给对联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当然,在给学生设计“对联”作业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知识语言水平,由浅入深,难易适当,让其有所为,切莫因噎废食,挫伤其积极性。
       2、撰题赠联
       古今许多文人雅士相互撰赠联语,供以表述心志,互诉友情,撰赠对联成为一种交际的凭借和方式。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可安排特定环境背景,要求向老师、同学、亲友等撰赠联,这种做法可充分调动学生思想情感和创作兴趣。内容可以从言志、明理、感怀、叙事、咏物、谐趣等多方入手。如在高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笔者撰赠全班学生一副对联:
       八方集一校从此同学同乐
       一遇处三年而后互爱互帮
       学生甚为感动,瞬间互相间的生疏感化解了,顿觉走到一起作为同学的亲近感和责任感。然后笔者又要求学生每人可赠老师一副联语,大部分学生是平生第一次学做对联,尽管送交的作品大都不符对联要求,但教学的初步目的达到了。
       3、撰实用联
       语言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方能获得最佳效果。对联在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就是装点环境,渲染氛围。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节目、时令和学校社会重大活动随时给学生安排撰写实用联任务,并进行征集评选及佳联点评。对优秀对联还可推荐采用(书写楹联)。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现代节日如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植树造林、表彰大会、文体竞赛活动、中高考、新教学楼(场、馆)奠基或落成等,将对联训练放到这些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使之应时应景应事应人应情,自会调动热情,诱发灵感。
       4、联引名联导读课文
       对联形式典雅,内容高度概括,特别是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名联佳对,包蕴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语文阅读教学中能结合篇目内容恰当地联引名联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不失为激趣导读的一种手段。如:介绍杜甫,可引“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讲鲁迅文,可引“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重莫做空头文学家”;教授《滕王阁序》,可引“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教授《促织》,可引“写鬼写人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等等。
       另外,师生撰联概括课文情节内容、进行名联佳对欣赏、开设对联专题讲座、布置搜集相关题材的对联等也是可适当采用的教学手段。
       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基础,因而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联教学是适时的、必要的,只要相机引入,操作得当,对活化语文教学、丰富语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乃至文化品位有着特殊的功效。
       
       张宝文,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