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怎样让生活融入语文教学
作者:周丽姣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生活”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实际生活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只有把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怎样让生活融入语文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都乐于发现问题,有时更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就势利导,使学生学得活、学得透。例如,我在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用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我把“冰雪溶化”这四个字用白色粉笔写在黑板中间,然后用绿色粉笔把这四个字圈起来,再以放射性的形式画波浪线(以示冰雪慢慢溶化),最后提出下面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冰雪溶化以后会变成什么?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最满意的答案。要学生讨论答案是否正确,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对,并且理由充分。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能有与众不同的发现感到莫大的欣慰。这样很自然地,学生从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切入课文内容的主旨。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读懂语文。
       做人要直,作文要曲。一般来说,课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含蓄。学生与作者又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两者在生活阅历、感情经历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中如果强迫学生去理解作者的那份情感,效果不一定很好。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唤起学生曾经有过的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进入角色。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作者所抒发的那种诚挚的父子之爱实在叫人感动。但现在的初一学生则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父亲买桔子时的背影会让作者终身难忘呢?这个情景看来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亲不知为自己做过多少事情,买过多少东西,但是自己就是没有作者的这种体验。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就是因为没有作者的那种经历。在上课时,我就要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哪一次?在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后,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所抒发的父子之情,更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事,发生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庭连遭不幸的情景之下。在这么凄凉的境况中,父亲不顾自己身体不便,坚持为儿子买桔子。这件事、这个背影、这种爱,当然令作者终身难忘。同时更让学生明白了,把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背景之中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才真正具有感染力,反之就只会无病呻吟,显得苍白无力。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明辨是非中学会做人。
       课文是生活的反映,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有些课文,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有的人》时,我请学生列举人物事例表达自己的爱憎观点,再要学生们说说自己周围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人?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学生说到老师,还有的说到父母等等,在自己身边就有许多人在默默地为他人服务。就这样,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课堂会“鲜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盎然,老师上课得心应手,语文教学效果良好。像这样的“熏陶”,我们应该长此以往,做到细水长流。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一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当前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实验的改革大潮中,只有将语文引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能学得透、学得活,只有将生活渗透在语文中,语文教学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周丽姣,教师,现居湖南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