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学习兴趣的创造性培养
作者:陈 英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目前,有许多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高一新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不足10%。据上海市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只占15%。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势在必行,其原因在于:
       (1)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师生都认为语文的学习是无关紧要的。
       (2)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老师的授课往往都是为了考试而服务,学生为了考试而学,老师和学生都成了考试的牺牲品,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他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3)由于过分强调考试内容,很多老师不去认真准备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本地区特色的教案,而是死扣参考书和练习书,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何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做到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的统一。
       (一)课堂互动
       1、预习:最佳问题奖的启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只有对一篇课文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听课时才会有的放矢,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去预习——这样被动学习的效果显然是欠佳的。
       “最佳问题奖”解决了学生的被动思考的问题,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适当的给与小小的奖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或者是一支笔、几张白纸、几支笔心或者是几句鼓舞人心的话语)。请看下面的教学实例:某省一重点学校的教师在预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则查阅了不少资料,告诉大家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老师还可以采取激励法、讲故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让学生预习《讲讲实事求是》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下“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政治思想上的混乱,解释一下历史背景,让同学们有的放矢的去预习。
       2、课前:一分钟演讲
       课前几分钟之内,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语文学习状态呢,可采取“课前一分钟演讲法”,在每一堂课之前,让一个同学进行一分钟的演讲。内容可自由选择,可以是历史名著,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个人心得。演讲要求用普通话,尽量脱稿。在学生演讲完毕后,老师应及时的指出优缺点,或适当给予一些鼓励的话语,还可以和奖励挂钩,以周为单位或者以月为单位,让同学们评出演讲冠军。
       课前演讲打破了一般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课堂,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上课: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钱梦龙为代表的教育家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在上课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首要的是在讲解内容方面要启发同学思考,留有余地。针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关键在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然后由师生讨论,共同解决。比如在讲解《我与地坛》一课时,就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然后在黑板上集中公布,让同学分组讨论解决,再让小组代表发言。其次,课堂导入的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讲故事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在讲解《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联想+对比”的导入方式,请看导语: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乐幼时患病,两耳失聪,集盲聋哑于一身。她曾经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表现出来的不是她身体和心灵的痛苦,以及对他们的怜悯的渴求,而是乐观进取的精神和对世人的劝告。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20岁时下肢突然瘫痪,他一度陷入苦闷、绝望之中,好几年,他都想到死。后来,他在长期的深沉的思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这种“联想+对比”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要透彻,对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如讲解《我与地坛》,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理解?一句诗呢?一首歌呢?一篇文章呢?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
       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
       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为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心……
       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妈妈的吻》,有的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有的想到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
       (二)课外互动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谈心,可以单独面谈,或集中解答,也可以让学生有问题向老师写信或递条子(书面交流)。
       其次,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写生活札记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批阅学生的札记,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师要给予表扬,并在合适的时候读给学生听,至少每周二篇。在生活札记的写作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
       第三,语文学习可以和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比如课外活动开展拔河比赛,一方面是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活动,另一方面也为生活札记准备了很好的素材;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对其他科目的计划、总结以及对其他科目老师的意见等写成札记,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为没有写作素材而发愁的现象,又有利于各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设立班内图书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和学习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解决书本短缺、资金不足的问题,可建议每位同学从家中拿出两本书,组成班内图书馆,学习委员负责管理,每学期结束时把书还给学生。新学期开始时,再向学生借两本不同的书,如此循环,坚持不懈。
       在设立班内图书馆的同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目,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并鼓励学生作些读书笔记,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陈英,湖南澧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