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教学多维对话空间的构建
作者:钟守方 李良国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标颁布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可谓声浪叠起,花样迭出:或引进多媒体,或开展大讨论,或上演课本剧……精美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跃的气氛,多彩的表演,令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这在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然而,这些精工制作的“时装”,大多只是出现在公开课展示或优质课评比的“盛典”上。而且,在貌似创新的华丽包装下,那种对文本的“快餐式”的动感解读,浅俗化的形象定格,破坏了语言最富张力的想象空间,击碎了学生咀嚼经典所需的宁静氛围,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性渐行渐远。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离开公开课上的热闹与时尚,真正中学一线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不知疲倦地戴着高考的镣铐舞蹈。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考点考纲的“精确指导”,对应考技法的津津乐道,无情肢解了文本鲜活的生命,剥夺了学生亲身品味、探究作品的权利和机会,这显然与新课标的宗旨格格不入。
       阅读究竟为何物?中学阅读教学怎样从“误尽苍生”“没有语文味”的尴尬中突围?这需要我们在阅读及阅读教学本体上作一番冷静的思考。
       其实,阅读如同吃饭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影响着一个人的眼界、思想、学识和综合素质。作为语文之根,教育之本的中学阅读教学正是建设这一精神家园的奠基工程。因此,中学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去读书”,“好读书”,“会读书”,让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的积极对话中,通过想象、感受、理解和再创造,积累语言,积累生活,体验情感,感悟人生,切实感受到快乐与充实,从而提升知识和人格,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积极对话,把语言、心理、文化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心智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在中学阅读教学课堂上,构建以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中心,由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等层面组成的多维对话空间,应该是我们回归阅读教学本体,实施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心理学和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读者与作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寻找到与自己性情相投、思想相近的人,心中必然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作品,都带有作家自传的性质,即所谓“文如其人”。但由于作家生活的时空与读者的距离,读者必然会对作品中所表述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文化背景产生疏离感。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先走近作家的时代,走近作家的生活,走近作家的灵魂,才能使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也才有可能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与作家心灵碰撞,真正触摸到作品活的灵魂。很显然,学生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或从课本上得到一点有关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简要信息,是达不到与作者对话的高度的。我们应当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作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道路等有关信息,有条件的可阅读作家传记及其经典作品,增加感性储备。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课文的导入权交给学生,或从讲述突出作家个性才情的历史掌故导入,或从摘引评述作家的名句名篇导入,或从评价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作品人物、地位影响等导入。在课后,还可让学生以“我与作家对话”为话题写小作文,以写促读,拓展对话空间。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是以列出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作文。其中所列的人物如“孔子”、“苏轼”、“鲁迅”等,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出现的作家,这对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在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也不乏学生与作家对话的佳作,如《谏屈原书》、《从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人间四月天》(写有“水一般灵动人生”的徐志摩)等,无不表明学生在阅读时与作者真诚对话所获取的丰厚滋养。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这一对话层面,是学生张扬自主意识,放飞自由天性,驰骋丰富想象,品味多样情感,释放独特思想的快乐时空。在学生与文本的积极互动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主体人格潜滋暗长。
       要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良性空间,首先应当营造宁静的、自主的、轻松的阅读氛围。“读书有心境,入境始为亲”(叶圣陶)。阅读需要一种心境,一种安宁的,起码是安静的环境;一种恬淡的,起码是平和的心态。嘈杂与混乱,匆忙与浮躁,都是阅读的大敌。当然,必要的大声朗读另当别论。从接受理论而言,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他已上升为主体,而文章乃至它们的作者则成了客体。“反客为主”,强烈的主体意识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具备的基本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不断鼓励学生在面对文本时,把自己摆在主体的位置上,给予他们充足的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静对文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自主阅读的状态,卸去“目标”问题的枷锁,一改正襟危坐的拘谨,享受到自由徜徉在文本之中的轻松与惬意。
       其次,恰当调控对话程序,在关注学生思维和情感流程的同时,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质量的提高。学生是灵动的,文本是鲜活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命跨越时空的交响。学生自主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课堂教学严格的时空规定性,学生个性心智需要持续发展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只有恰当调控对话程序,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在科学、高效的流程上运转,这种对话才是和谐的、深沉的生命交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过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高质量阅读的指归。分析成功的教学案例,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通过“猜”、“诵”、“摘”、“品”、“改”、“续”等程序的互动,是实现高质量阅读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所谓“猜”,即重视与文题对话,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对照文题漫想文本内容及表述方式。这种漫想,一方面建立在学生一定知识经验的储备上,一方面又接受文题本身的激发与暗示。选入课本的文本之题目,大多“美目盼兮”,眉目传情。心性灵敏的学生在与文题相视的瞬间,必然会有被“电”的感觉,其情感和想象势必被激活,从而进入一种主动的、亢奋的阅读状态。如选入高中课本的《我的空中楼阁》、《花未眠》、《我为何而生》、《药》等文题,都是作为猜读训练的绝好材料。所谓“诵”,即吟咏和背诵,王力先生说:“我看利用语言的形式美来引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注重词句自然是不对的,但重视语言的音乐性也是非常应该的。”吟诵,是学生与文本的有声对话。吟诵之间,文本的音乐美直接诉诸听觉,不仅容易唤取学生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而且学生于语言的节奏韵律中可直接的、本能的感受到文本跳跃的情感基调,如诵读《陈情表》,在如泣如诉,朗朗上口的语音氛围中,学生本能地被文本所承载的浓浓亲情、哀哀孝情所感召,自然激起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快感。诵读《赤壁赋》,我们便可从语言的节奏变化和音韵转换中,体悟到作者“乐”→“悲”→“乐”的情感起伏。忽视语音美,则如同人们在交往中忽视对方的仪态举止一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将不完整。所谓“摘”即“楔入式”对话。学生在对文本“观其大略”的基础上,能根据阅读目的或自身认知需要,直插目标,捕捉关键信息,并条理化。如同与人交谈时,对他人述说的观点、思路、重点内容能了然于心,迅速作出反应。学生可采用圈点关键词句,整理文本提纲或写摘要等操作来确定对话成果。如实用文体的阅读,小说戏剧等情节的把握,均可采用这种对话方式。所谓“品”,即学生确定激赏的文段、文句,“咬文嚼字”。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展开想象和联想,从文章立意到表达技巧诸方面,自由鉴赏。学生可在文本的空白处,随时记下所想所得,所感所悟,不求全面,但求独到;不求完整,但求文辞简洁,言之成理。所谓“改”,既对文本在充分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与改造。可以是内容上的,如对文本立意的局限,行文逻辑的缺失,人物性格的定位,场景情节的真实等方面进行批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如指出文辞句法的讹误,改变叙述人称、变换表达方式、转换文体、变更思路对文本进行改写等。如反思《守财奴》中欧也妮这一人物性格的定位,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改写《药》中夏瑜与阿义的狱中对话,分析《石钟山记》中的逻辑缺失,把《拿来主义》中“大宅子”的议论改写成小小说等等,都是学生在“改”的层面上与文本的对话。所谓“续”,即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杰作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创造。文字的生命在于诱发读者不竭的想象和创造。学生以“续”的方式与文本对话,将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收获最本质、最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对话,可以与作品人物直接交流,可以顺着作品的人物命运继续他们的人生之旅,还可让作品中的人物走出作品在现实的舞台上演绎悲欢离合……这种对话,或纵横比较,或假想推断,或分解整合,天马行空,不一而足。高考作文中,利用文本形象而写的故事新编,让不同文本中的人物作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才情与创意。像《赤兔之死》、《阿Q新传》等佳作,正是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而迸发的灵感火花。
       上述程序,应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型,有所侧重,灵活把握。如读古诗文,则强调“诵”与“品”;读实用文体,则强调“摘”与“改”;读小说、戏剧,则强调“改”与“续”等。
       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新课标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或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只有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真正的师生互动对话中形成以发展学生为本的阅读体验和探究氛围。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保障课堂有序运转的对话,教师是课堂的调控者、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要使课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人生体验的共享空间,仅靠教师发号施令是不行的。教师居高临下的指令,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灵性,让学生变成教师早就设计好的棋子或提线木偶,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团死水,毫无生机。因此,要维系课堂生动有序的运转,除了少量恰当的指令外,更多的应是师生情感的互动、情绪的感染、肢体语言的暗示、人格魅力的感召等无声语言的对话。二是师生解读文本的对话,这是师生对话的核心内容。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来规范学生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因此,师生解读文本的对话,不能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向对话;不能是教师凌驾于学生和文本上,煞有介事,神秘兮兮地把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拆成散装零件,供学生把玩的游戏;教师应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道深入文本之中,涵泳品味,驰骋想象,激发情感,放飞思想,坦诚交流阅读的感受与困惑,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在彼此关爱、尊重、理解、欣赏、宽容的氛围中,相互质疑,相互激励,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在发展学生中也发展自己。在这种对话中,教师逐步形成由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格魅力,鲜明的教学风格所构建的一种独具“语文味道”的对话语言,学生逐步形成由强烈的问题意识、独特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创新精神所构成的对话品质,显得尤其重要。威廉·詹姆士曾描述他心中真正的“哈佛”时说:“我相信,就培植自主与孤独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仅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找快乐。相反的,倘若有一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模成单一固定的性格,这将是哈佛的末日。”使师生互动对话成为培养特行独立的思想者的苗床,应该是阅读教学最终的期许。三是师生活动的互评。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师的导引。教师对学生知识情感、思维等发展偏航的矫正,主要是通过具有导向性和适时性的评价实现的。这种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着眼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把握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发展的曲折、反复、失败、成功,从而形成锲而不舍的求索动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尤其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活动进行评价,以激起他们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信心,这是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相互依存的对话关系所不可或缺的。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而课堂的特质又使阅读教学成为一种群体化行为。新课标要求改革单一的个性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正是阅读教学自身规律的体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师生双向交流的基础上,构建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的平台,让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思维、情感相互碰撞,相互激发,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包含质疑、合作、互评三个层面。质疑是学生个体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交流见解,提出问题,相互质疑,争辩解答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解答的疑问越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越深,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合作,是学生群体围绕某个课题分工协作,相互探讨,求同存异,共同提高的过程。合作,不仅是智慧的共享,情感的共通,更是能力的提升,人格的互塑。互评,是学生个体之间对自身活动的互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种面对面的互评,必须源于真诚,源于公正。这既是对他人的修正,更是对自己的考评。这种对话正是真正文学精神的体现。因为真正的文学没有虚伪、欺诈、装腔作势,更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
       五、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于奠定人的精神底子,其次才是技能运用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无论在哪一个层面的对话,归根到底都是与自身的对话。现行新课标有一个核心理念,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它着重讲求的是提升少年生命过程的质量。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的监控、反思与重构,是自我意识的自觉,是打造生命质量的关键所在。这种默默无闻的内心自省,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随时都可进行,但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自愿地进行。因为反省自我,需要面对自身的勇气,需要“我之为我”的大气。只有敢于对自己负责,意识到自己独立人格的人才能真正与内心深处的“真我”对话。这种对话包含内存与反思两个层面。所谓“内存”,是对客体价值的认可、储蓄与内化。这里的客体包括文本、作者、教师、其他学生。对文本的内存即做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对其他客体的内存即主动吸纳他人的正面影响,“见贤而思齐焉”。所谓“反思”,是以客体为镜,审视自己在知识技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缺漏,擦拭心灵,培育心智,构造自我品格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人文化,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反思而唤醒本体的生命意识来实现的。从对柳妈的无聊、华大妈的忌讳、玛蒂尔德的虚荣、葛朗台的贪婪、陈奂生的狭隘等扭曲人性的观照上,学生乃至教师不是可以拭去灵魂的尘埃,解冻冰封的人性吗?
       语文是古老的,几千年人类文明涌动于字里行间;语文又是年轻的,它的温暖怀抱永远向鲜活的生命敞开。“豪华落尽见真淳”,在学生自主的多维对话空间,语文阅读教学,将天真罄露,尽显清纯和美丽。
       钟守方,李良国,教师,现居湖北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