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重新审视高中教育
作者:邬有祥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视为一门艺术,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将促进教师由专业化走向学术化,使学校成为人才的摇篮。然而相对于新课标要求,当前高中教育教学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教育”观的学校教育要有“大楼、大师、大爱”。而“大楼”将成为制约新课程方案实施的“瓶颈”:教学楼、教师与学校规模相对不足,大班制(八九十人)使教师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教学中的低层次的组织教学,而很难深入到更深层次的交流,探讨问题形成被动性局面。学校图书借阅的需求与实际现状差距过大。图书的质量与绝对数量、管理员的素质、图书馆的硬件设置以及管理水平都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借阅以及研究性活动的开展,甚至教师查阅资料都难以满足。而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创造性、自主性地学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裕的学习资源,还谈得上有质量保证?网络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开发课程进行教学所需资料;学生常规性学习所需资料;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师生广泛搜集、整理并发现问题或规律所需资料;与外校的广泛交流等,哪一样能离开网络?
       软件方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与学校管理方式是否适应,对于多数学校来说,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选修课如何选,与必修课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还没有在教师与学生间形成相当明晰的思路。因此,学校必须成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专门研究,不断与外界交流。其成员对方案实施要有一个明晰的层次或思路,然后让每一位教师心中有数,使之认识到自己所任课程在一个高中生的课程中的位置与分量,并努力使之尽可能地完美。另外,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的开发、积累、利用、互惠等都有待这个机构去规划、协调、完成。
       高中新课程有几个重要转变:一是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强调积极主动,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二是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并特别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三是课程内容发生了转变。课程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及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而新课程的开发又分为三个层次,学校可以实行选修课程的校本开发。然而,学校课程开发将制约自身的发展,有限的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其他学校的合作与支援,将让自身走向被动。如果没有一批对课程开发理念有所领悟、不能对课程开发有个明晰的思路、没有对开发课程有相当研究的教师,那么这个学校就不仅仅是课程开发的问题,而是教师队伍素质的问题,乃至课程改革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问题。
       如何使管理评价、社会评价与高考考试评价系统在学校、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客观而有效地实施,是推动新一轮教改的关键。高考这一关卡的社会评价在短期内是一条难于逾越的槛。可以说,高考改革的渐进、稳妥的必要性与新的评价体系的一致性、促进性构成一组难的矛盾。如果在选拔考试中,为突出某一选修课的分量,使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能渗透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可采用分专业或分层次的高考方式,或者在高考题中让考生有选择地在四至五道试题中选做其中的二至三道作为必答题,那么就有可能使课程改革适应于当前高考而达到一种平稳过渡,从而反过来让高考促进课程改革。
       个人认为,对学生考核的方向是:完善学生档案,一切由学校负责;对不参加高考或参加不同层次的高考的学生,可使用不同课程标准,并形成相适应的国家学历考试与选拔考试,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对未来的设计做出选择。再者,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选择、发展情况,社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对这所学校形成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才起步,每位参与者还是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看准方向,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广泛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改革多一份保证。
       邬有祥,教师,现居江西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