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作者:阮 可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下,《大学语文》是各高校开设的基础课程,该课负载着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强调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人格的陶治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大学语文》课,以教材为依托,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氛围。
       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变传统灌输式教育为创新性教育,使课堂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欲促进学生的创新力,应当在课堂上倡导一种合作的氛围,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在轻松愉快、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有利于激发创新性思维。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越具想象力。新《大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利用这些名篇创设活动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针对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授小说《笑傲江湖》时,可先介绍武侠文化的一些背景知识,联系热播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电视剧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引发争论,在争论中使学生加深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和体会。在讲授老舍的戏剧《茶馆》时,可让学生认真琢磨角色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分别扮演刘麻子、庞太监、唐铁嘴等人物角色进行对白表演,使学生亲身感受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换,在模拟戏剧情境中体会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这种不直接显露教学目的,而是师生共同创设优化情境,能有效达到既定教学的目标。
       三、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我期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能使其受到鼓舞。二是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个性化和开放性。因此在课堂讨论点评中,应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同学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这样,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适时的激励,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以激发。
       四、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它包括不完全内容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不完全内容教学法是将所讲授的内容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讲授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当讲到子君出走时,可让同学去猜想子君的命运会是怎样,并进行讨论,最后再回归到小说的结尾,这样就给了学生以自由讨论,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求异思维的训练。多角度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作文训练时,布置正反题目,如“知难行易”、“知易行难”;“严师出高徒”、“严师未必出高徒”等。作文题目又可做辩题,让同学辩论。又如在上影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分别从传统文化、电影艺术、思想主题、影片商业运作、演员演技等角度进行评论。通过启发、引导,加强学生求异思维训练,使之克服思想惰性,大胆地追求个体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周远清 季羡林主编 《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1版
       (2)寻立祥 《谈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第8期
       (3)张梦新 《大学语文》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阮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文秘教研室教师,现为浙江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