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试析《秋魂》的艺术特色
作者:陈良松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秋,不知被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吟咏过,但刘增山《秋魂》的作者却独辟蹊径,发他人未发之幽情。因而,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秋魂》都有他独特的艺术美感,值得一读。
       一、深刻的哲理美。
       大凡写秋,不离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悲秋一说,千古皆然,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未能免俗。而《秋魂》的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秋的另一番神韵魂灵,挖掘出了秋景的蕴含的深刻哲理。在《秋魂》一文中,愁字是不沾边的,有的只是深邃的意蕴。
       秋实,人们欣赏他的成熟,作者欣赏的是他那成熟背后的挫折、磨难和艰辛。秋色,人们悲吟它的枯黄,作者却发现了他那五彩缤纷的丰富。秋味,人们品尝的是它的甘甜和醇香,作者却咀嚼着他那饱经忧患的酸甜苦辣。秋风,人们有感于它的无情肃杀,作者却享受着他那慈母般的温情。秋叶,人们哀叹它飘零的凄凉和无阻,作者却在陨落中感受到他那化作春泥的奉献和无私。秋土,人们只关注于秋土上的收获,作者关注的却是他那种瓜得瓜的诚实。秋景,带给人们的是一怀愁绪,满腔偏狭,作者体验的却是他那无垠的宽容和博大,总之,作者笔下的秋,有了神韵,有了魂灵,而这一切,只因为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才能进入秋天那一颗成熟的大脑,带领我们去领略秋天那深邃的哲理美。
       二、深厚的情感美。
       为了歌咏秋之灵魂,作者可以说倾注了全部感情。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格化寄托深情。《秋魂》一文全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作者笔下的秋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点缀。他们曾经风雨,饱经忧患,他们诚实多情,他们宽厚博大,这些秋景全部有了人的情感,全都有了人的魂灵。而正是在这种人格化的赞美中,寄托了作者的一片深情。
       2、衬托中突出深情。全文的主题是对秋的赞美,但也有褒贬抑扬。正是在这种褒与贬、抑与扬的对比中,衬托出了作者对秋的一片深情。比如写黄莺、蝴蝶等的薄情,就恰恰衬托出秋的多情和宽厚,突出了赞美之情。
       3、语句间饱含深情。作者在文中还使用了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式,特别是排比句、设问句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例如,“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这一组整齐的句子,充分地表现对秋实细致的思索,展示他那成熟的头脑,也突出了作者的一片深情的赞美。
       三、多变的形式美。
       《秋魂》的表现形式也颇具特色,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中富于变化,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这种多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结构整齐而多变。全文一共写了七种景物,七种景物的写法各有不同。比如秋色和秋味,两段的写法大体相似,却又不雷同。
       2、语言整齐而多变。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多处使用结构整齐的排比句,但同时也注意句式的变化,避免了语言的呆滞。比如秋风一段,作者先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接着又用三个强调的句式,避免句式的单一。
       另外,作者还注意了整散句的穿插运用,使全文语言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陈良松,河南光山二高实验初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