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篇探赏]《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分析
作者:张清法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沁园春·长沙》作于一九二五年秋。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时间、地点。时间是一九二五年的深秋,地点是湘江中的橘子洲,即水陆洲,位于长沙市与岳麓山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小岛,东临长沙市区,西向岳麓山,因岛上多产美橘而得名。湘江汹涌澎湃,由南向北流去,故说“湘江北去”。这三句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深秋时节,三十二岁的毛泽东独自一人来到湘江中的橘子洲边,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长久站立。毛泽东为什么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头?
       据有关史料记载,1925年1月,中共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陈独秀、张国焘独揽一切,毛泽东被排挤在中央领导机构之外。此前,毛泽东曾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中央秘书,负责中央日常工作。大会结束后没几天,毛泽东向陈独秀请假回乡“养病”。1925年2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冒着刺骨寒风,从上海回到韶山。毛泽东其实并没有什么病,此次回韶山,除暂时避开陈独秀等人的排挤外,更重要的是想借此机会认真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在家乡进行农民运动试点,摸索出一套农民运动的实践经验,才有事实根据来批驳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张国焘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在韶山走访各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针对韶山人民的苦难现实,利用毛氏宗祠创办韶山农民夜校,通过夜校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毛泽东在韶山地区先后办起了20余所农民夜校,吸收贫苦教员参加夜校教学。夜校开设政治、识字、历史、地理、珠算等课程,并教唱歌曲,以帮助农民学文化为掩护,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育。夜校的创办使偏僻山区呈现一派新的气象,农民逐渐明白他们受压迫、受剥削的原因,精神振奋。1925年6月,毛泽东发展四名农运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韶山党支部。“五卅”惨案发生后,毛泽东以韶山支部为核心,发动农民在韶山成立“雪耻会”,开展了“打倒列强,洗雪国耻”的反帝爱国宣传活动。韶山20多个乡村建立了“雪耻会”,农民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在平抑谷价,增加雇工工资,减轻租额,抵制日货等斗争方面,取得了极大成绩。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土豪劣绅的极端仇视、恐慌。8月底,韶山大土豪、大恶霸、反动团防局长成胥生将毛泽东的活动密报湖南军阀赵恒惕,赵当即电令火急派兵缉捕毛泽东,“就地正法,消除心腹之患”。幸被湘潭县知事公署一开明议员获知,立即密派一青年农民给毛泽东送去急信。毛泽东得报,在韶山支部书记毛福轩和另一位农民党员护送下,当夜离开韶山。于次日秘密来到长沙。杨开慧则暂留村里隐蔽起来。毛泽东在长沙停留一段时间后,由长沙经衡阳转道入粤,于10月下旬到达广州,受中共中央广州临时委员会委派,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任国共合作出版《政治周报》主编,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沁园春·长沙》正是写于毛泽东在长沙停留期间,很可能写于即将离开长沙、前往广州之际。
       毛泽东独自一人,伫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景色呢?重重山峦上的层层枫林都被寒霜染红,整个湘江青绿而透明,江面上大小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苍鹰在蓝天中飞翔,迅猛、矫健,拍击双翅;俯视脚下,鱼儿在江边清水中轻快游动,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这深秋的季节里都在按着各自的意愿做着自己的事情。这就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含义。漫江,即满江;百舸,指许多大小船只;霜天,与寒秋同义。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秋景图啊!它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远,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绘,也是对即将兴起的工农革命运动的赞美,并寄寓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
       面对这大好河山,诗人毛泽东想到什么呢?如同“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一样,毛泽东想到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主宰?于是情随景发,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呼喊:“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表达了毛泽东长期以来心萦国事、壮志凌云的远大胸怀。怅,是惆怅,是由经久思虑和郁积后的一种情感。寥廓,广阔而高远,此指宇宙。面对广阔高远的天空,面对苍茫辽阔的大地,诗人心里涌起一种惆怅,一种思虑:我的多灾多难的祖国啊,由谁来主宰你的命运,决定你的前途?毛泽东的这种惆怅,这种思虑是由当时的国内形势所决定的。1925年前后,中国由几个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统治着,奉系张作霖占据东北,直系吴佩孚盘据北京,皖系孙传芳占领江浙,直系、皖系的势力越过长江流域,其他各地均由大小军阀统治着。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国民革命政府,势力还不大,广东革命根据地还不巩固。孙中山虽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但国民党内主要是大资产阶级掌权,成份复杂,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已经抬头。在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资产阶级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则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革命,国民党不能进行革命。而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土地革命,由于陈独秀把持党的领导大权,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能引起重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怎样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的命运到底是由大军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主宰,还是由人民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到底由国民党掌握,还是由共产党掌握?是由教条主义者掌握,还是由能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这是毛泽东思虑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意识到了中国革命只能走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这一问题的提出,表现了青年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读完上阕,读者可以感到,青年毛泽东的非凡形象已站立在读者面前。他满怀豪情,乐观,振奋,想得深,看得远,心萦国事,壮志凌云。
       上阕是借秋景抒发革命激情,下阕是追忆往事,直接抒发革命激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下阕的地点仍然是橘子洲,湘江边,如果上阕是诗人独自一人伫立橘子洲头,欣赏美好秋景,深思国家命运,那么这时,诗人已不是伫立江边,而是在江边漫步,胸中涌起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回忆。从1911年9月来长沙求学到1923年4月,毛泽东在长沙生活12年。这12年间,他和同学朋友、革命志士一起,创办新民学会,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等,曾有多少次邀请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到橘子洲聚会、游览,评说国事,探讨问题,度过了多少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啊!头两句是总写往事,下面是选取几个不同的典型侧面具体描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是正值、正当之意。“少年”指年轻。“挥斥方遒”,指血气方刚,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江山”,代指国家,这里指国家大事。“万户侯”,原指封建社会侯中爵位最高者,这里借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这几句词的意思是:那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都是爱国有志的读书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意志坚强,气概不凡,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议论、批评,提出自己主张,写出慷慨激昂、宣传革命的文章,视那些土豪劣绅、封建官僚、反动军阀如同粪土一般。“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曾经记得吗?虽然江面上风浪很大,几乎能阻挡快速行驶的船只,但我们仍敢下江游泳,到江心激流中与巨浪搏斗,那气魄是何等雄伟!表明诗人和当年的革命同志,不畏艰难险阻,投身革命洪流,在改造旧中国的斗争中,勇担历史使命。这既是表志,也是对革命同志的号召。
       这首词,将深刻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地结合起来,熔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事、景、情、志浑然一体。它雄放、开阔、崇高、乐观,意境潇洒,豪情满怀,令人奋发。从起笔到收结,笔势雄劲潇洒,又有分寸,倾吐自如,起承转合异常自然,一韵到底,一气贯通,蕴藉深沉,耐人寻味,不愧为我国诗词艺术宝库中的典范。
       张清法,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