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新诗阅读与鉴赏角度的选择
作者:郑远祥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诗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是指“五四”以后用白话文写的诗作。新诗不讲究格律、整齐和押韵,所以新诗的阅读与鉴赏和古体诗有相同相近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其独特的欣赏方法和视角。本文从角度的选择谈谈怎样阅读和鉴赏新诗。
       (一)从意象入手,把握新诗表现的内容。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往往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事物。诗人就是借助这些具体的事物来创造氛围,描述画面,刻画形象,把要传达的意思寓于诗行之中。认真理解、分析意象,就可以把握住新诗的内容。如余光中的《乡愁》主要由四个意象构成: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年少时,异地求学,邮票是“我”和故乡、亲人的纽带,“我”以信件的方式来寄寓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长大后受生活的驱遣,不得不背井离乡,夫妻异地生活,对母亲对妻子对故乡的思念便寄情在那一张张往返的船票上。小时和长大后的乡愁还有所寄托和排遣,那么,随着意象色调的变冷,这种乡愁也在加深加剧:时空的隔膜,乡愁无法排遣,郁积于胸,“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和母亲——生者和死者永远地隔离开了!增强了悲剧氛围。而现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又人为地将我和故乡隔开,无法逾越,诗人的乡愁得到升华,将个人的小乡愁升华到家国之思的大乡愁。诗人就是通过这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托物寄情,将人生四个阶段浓烈的亲人之思、故乡之思、家国之思浓缩其中,具体形象,耐人寻味。阅读这首诗,只有体会了这四个意象,才能深刻地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从画面入手,把握新诗描绘的意境。诗人往往运用含蓄凝练的语言来描绘一个个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画面,造成一种新奇的意境,抒发感情,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如席慕容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梦里的挥手离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节诗三个画面:诗人首先用月夜的笛声营造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把读者带入梦幻般的意境之中;然后用一个新奇的比喻,把故乡的“面貌”比作一种模糊的怅惘,把思念故乡的感情表达得独特而富有新意;接着用以实写虚的手法,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惘”之情比作“雾里的挥手”这一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在画面中体会到乡愁的滋味;最后点出乡愁,用一个富有诗意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来描绘一个画面,让读者明白: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人就是通过三个画面来创设一种深远的意境,寄托无限的乡愁,别出心裁而诗味隽永。理解这首诗,就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从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把握诗的意境,从而领会诗人传达的感情。
       (三)从写法入手,把握新诗抒发的感情。为了把感情很好地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往往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兴、烘托、回环、对比等。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入手,可以较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舒兰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诗中描述的两个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是画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三十年前的今晚,皓月当空,家人围坐在柳树下,吃饼赏月,其乐融融,“我正年少”,青春焕发,月儿透过柳梢,调皮地望着我;三十年后的今晚,依然明月朗照,但物换景移,亲人离散,只有我孑然一身在椰岛的树林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是画面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前一幅洋溢着温馨幸福之情;后一幅则充满着孤寂凄清之感。三是画面的动静形成鲜明对照:前一幅以动为主,大人对月饮酒,小孩嬉戏笑闹;后一幅则以静为主,寂静的椰林中,游子独酌。诗人就是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把那种浓烈的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只有把握这种对照手法,才能领悟诗歌的深刻意蕴,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四)从语言入手,把握新诗含蓄凝练的特点。凝练含蓄是所有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新诗也不例外。只有从语言入手,反复涵咏,仔细揣摩品味,才能把握住新诗凝练含蓄的特点和凝练含蓄中的表情达意。如臧克家《有的人》第一节诗: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诗人运用凝练含蓄的语言评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体活着,死是指他们灵魂已死、精神消亡、生存的价值不在;而像鲁迅那些甘愿俯身为人民做牛做马的人,即使他们的生命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却永驻人间。“死”是指作为生命的躯体的消亡,而“活”是指思想、精神永远为人民所铭记。短短几句诗,容量却如此之大,含蓄凝练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从语言入手,反复涵咏,仔细揣摩品味,就难以把握住“死”和“活”的不同含义,更难以把握住凝练含蓄中所包蕴的深刻哲理。
       (五)从背景入手,把握新诗特定的写作意图。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曾于1921年4月回国,目睹中国现实,倍感失望和痛苦,于是诗人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所以,诗人在诗中描述了一个宁静、详和、幸福、自由的世界,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倘若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那么我们就无法把握这首诗特定的写作意图,也难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所以,对一些重要诗作的创作背景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鉴赏诗歌。
       当然,阅读与鉴赏新诗,还可从押韵节奏入手,把握新诗的音乐美;从形式入手,把握新诗的结构美;从辞格入手,把握新诗的语言美。
       郑远祥,男,教研室主任,现居湖北来凤。